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屋顶书单No.002

兰小欢 著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CNY65.00

导读人︱何玲德科地产频道主编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读完这本书,我们在面对各种貌似刺激的财经新闻标题时,会多一分理解,少一点埋怨。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的作者兰小欢,是一位常年和学术期刊、论文打交道的复旦大学副教授,但他写了一本阅读理解门槛极低的书。2021年8月出版,迄今发行超过65万册,被评为「南方都市报年度十大好书」「豆瓣2021年度最受关注图书」……甚至被列为「考公必看」。

这本书注重描述现实,注重解释「是什么」和「为什么」;当不可避免涉及「怎么办」的时候,则注重解释当下正在实施的政策和改革。你想了解的「政治体制」「分税制改革」「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债务」「要素市场改革」「中美贸易冲突」……这些议题全部都讲得简明清晰。每个章节结尾都有作者推荐的相关书目,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趣味深入发掘。

我们常说的「不和悲观的人聊天」,和兰小欢教授的「朴素的乐观」,不谋而合——「虽然见过的问题和麻烦可以再写几本书,但经历和见闻让我对中国悲观不起来。我可以用很多理论来分析和阐述这种乐观,但从根本上讲,我的乐观并不需要这些头头是道的逻辑支撑,它就是一种朴素的信念:相信中国会更好。这种信念不是源于学术训练,而是源于司马迁、杜甫、苏轼,源于『一条大河波浪宽』。它影响了我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我接受这种局限性,没有改变的打算。」

本着这种朴素的乐观,所以愿意「置身事内」。

●一句话了解一本书

成功的政策,背后是协商和妥协,而不是命令和执行;理解利益冲突,是理解政策的基础。

要点一:理解我国「政府和经济」 先要略懂这些背景

在我国,想脱离政府来了解经济,是不可能的。很多地方政府都采用「全民招商」策略,即几乎所有部门(包括教育和卫生部门)都要在工作和社交中注意招商机会,都深度参与大多数生产和分配环节的模式。现实世界没有黑白分明的「市场」和「政府」分界,只有利益关系环环相扣的各种组合。

政府债务问题根源不在收入不够,而在支出太多,因为承担了发展经济的任务,要扮演的角色太多。因此债务问题是涉及政府角色的根本问题。

总的来看,我国债务风险的本质不是金融投机的风险,而是财政和资源分配机制的风险。这些机制不是新问题,但债务负担在这十年间迅速上升,主要是因为这一机制已经无法持续拉动GDP增长。

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关键一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评价地方主官,并将这种评价纳入升迁考核。各地政府不仅要在市场上竞争,还要在官场上竞争。这种体制的运行效果,各地区间的差异很大。

●要点二:一连串的「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城市化的第一阶段:乡镇企业崛起,农民离土不离乡,城市化速度不快

1985-1993年:农村搞土地承包,城市搞企业承包,政府搞财政承包。

·央地关系:交完中央的,剩下都是地方的,因此地方有动力扩大税收来源,大力发展经济。

·好处:在很多根本性制度尚未建立、观念尚未转变之前,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问题:中央变得越来越穷;削弱国家财政能力,不利于推进改革;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不利于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城市化的第二阶段:土地的城市化速度远远快于人的城市化速度,土地撬动的资金支撑了大规模城市建设,但并没有为大多数城市新移民提供应有的公共服务。

1994年:分税制改革,把税收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

·央地关系:把最大的地方税改革成了共享税,中央拿走75%,留给地方25%。

·好处: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问题:地方财政压力加剧,转而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基层财政困难、地区间经济差异大。

19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确立了城市政府对土地建设的垄断权力。

2002年:为了解决土地开发中的腐败和混乱问题,实行「土地招拍挂」制度。

·好处:土地嫁接资本市场,推动经济飞速扩张。

·问题: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大头(在2010年达到了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68%;如果加上后续开发的各种税收收入,这个数字达到89%)。地方政府积累大量债务。

2003-2013年:西部大开发,限制大城市人口规模。

·问题:土地流向与人口流向相背,地区间房价差距越拉越大。人口大量涌入的大城市,居住用地供给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房价涨幅远远超过收入。

2008-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出台「四万亿」计划。

·好处:提振急速恶化的经济。

·问题:大水漫灌的结果必然是泥沙俱下,短短三五年,地方政府就积累了天量债务。直到十年后的今天(2021年),这些债务依然没有完全化解,还存在着不小的风险。

城市化的第三阶段:城市化的中心开始逐步从「土地」向「人」转移。

2014年:开始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按照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规模来规划公共服务供给,包括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

2015年:放松对房地产的调控。全国棚户区改造从实物安置转为货币化安置。

2016年:实施「人地挂钩」,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保障进城落户人口用地需求。首次提出「房住不炒」,全面收紧房地产调控。

2017年:中央政府提出「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意味着城市政府对城市住宅用地的垄断将被逐渐打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20年:探索建立全国性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流转交易机制。启动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要点三: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几个典型角色

「东亚经济奇迹」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政府帮助本土企业进入复杂度很高的行业,充分利用其中的学习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迅速提升本土制造业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001年,施正荣在无锡市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尚德,无锡的三家政府投资平台(如无锡国联发展集团)和五家地方国企(如江苏小天鹅集团)共出资600万美元,占股75%。可以说无锡政府扮演了尚德「天使投资人」的角色。2005年,尚德成为中国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民营企业」。

除了地方政府投资企业的传统方式之外,还有政府引导基金:2005年,明确了国家与地方政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创投企业的设立与发展。

从目前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吸纳不了更多就业,而且这个过程不会逆转。所以解决就业和提高收入必须依靠服务业的大发展,而这只能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改革的关键是遏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降低其生产性支出,加大民生支出,从「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