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树庄先生的《杨氏矿床成因论》(下卷)出版了,于2024年1月底面世,我第一时间拿到了这本书。

与这套书的上卷和中卷不一样,下卷的封面是绿松石色的,像深邃宁静的湖水。我参与了这本书的校对和编辑工作,书的内容已经读过数遍,看到这个封面,我还是想静下来再细细阅读一遍,但仅仅翻阅了一个下午,就被迫中断了,再没有时间静下来去读书。生活太沉重,必须忙着去应付那些谋生的事情。

在我踏上行程时,收到了杨树庄先生的一条微信(2024年2月2日),他告诉我,他已经开始新的写作计划,正在写作综合性的全球大地构造学。

我特别羡慕杨树庄先生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他有66年的地质学从业经验,今年都80岁了,但是身体强健,每周还可以打一次篮球,打完篮球之后,还能再喝二两烈酒。目前他还处于一个饱满的工作状态,这套《杨氏矿床成因论》的上卷是2011年出版的,下卷于2024年出版,下卷的篇幅有上卷和中卷合起来那么多。

巴甫洛夫说,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而杨树庄先生也把他的全部时间都奉献给了科学,他一直认为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当你翻开这厚重的著作仔细阅读,其中一幅幅丰富的图表、一项项详实的数据、一行行经过精心推敲打磨的准确而严谨的文字,都可以让人感受到这是多么巨大的劳动量。但杨先生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和旺盛的探索激情,这使他完全沉浸在科学探索的快乐中。

杨先生退休了,衣食无忧,家庭也和睦幸福,这也给他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所以他的科学探索也更加纯粹宁静。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中,并孜孜不断地去探索,是充满幸福感的。

我羡慕杨先生这种工作状态,我想同样从事地质学工作的在岗同行们也会羡慕杨先生的。同样是地质学研究,特别是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它与地质科学真理往往南辕北辙。很多疲于奔命的地质专业工作者也都感叹,什么时候能静下心来,静静读一本有价值的书啊!

不止这个行业如此,其他一切行业概莫例外。能在谋生的压力之外,自由地探索科学真理,杨先生是何等让人羡慕啊!

2

杨先生是一位资深的、非常杰出的,有独立见解的地质学家,他的这一套《杨氏矿藏成因论——基底-盖层-岩浆岩及控矿构造体系》是高深的专业著作,必须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矿产勘探实践经验才能读懂。好在杨先生还有一本科普的通俗著作早已问世,这便是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老地质队员说道》一书。这是一本十分优秀的地质科普著作,适合没有地质基础知识、或者是大学本科地质相关专业毕业、对普通地质学没有深入理解的读者阅读。整本书篇幅不大,文字浅显,又深入浅出,可惜的是,后来并没有再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老地质队员说道》,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出版

如果想要读更短的一篇文章去了解一下杨先生的著作风格的话,那么我推荐《杨氏矿藏成因论》中附文的一篇短文,只有三页,名为《一次找矿活动》,记述了杨先生在工作时期寻找一次水泥用的黏土矿的工作经历。文字简短,内容深刻丰富,但是找矿的结果却非常利索,很直观地显示了学术功底深厚的地质学家在找矿时“一剑封喉”的惊艳表现。

我们将这篇文章摘录下来,在本文公众号上单独发表,帮助已经习惯手机阅读的年轻人们来领略一下这位“身负绝世武功”的大地质学家亮起剑来是何其潇洒的。

3

在行业外的人来看,搞地质学的人属于笼统的一大类,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应该是一样的,其实这个“笼统”的地质行业内部,也有很多细的专业分化,这种专业的分化使得整个大类中形成了很多学科的壁垒。

搞铁矿、铅锌矿等固体矿床和搞石油、天然气等流体矿的类别之间,发展至一定深度的专业领域后,两者之间的知识几乎是相互隔绝的,鲜有交流。搞勘探地质的和搞基础地质的(普通地质学)也相去甚远,勘探地质基本上无暇去论证那些基础地质学的结论是否正确,只是选择一个加以应用而已。

细分下来,地质学除了地质这部分,还有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这些又是另外领域的专业,地球物理又分为重力法、磁力法、电法和地震勘探,地震勘探中搞采集的可能就不会搞处理,搞处理的可能又不会做解释。能学会应用处理软件处理好基础数据,就几乎已经耗费了一个人整个职业生涯的精力。有很多做地震处理的地球物理专家对基础地质学的构造分析并不在行,他们也很少、甚至基本不去野外踏勘现场。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存在,在美国也同样存在,以致于有一个专业的名称来称呼这种地质学家——办公室地质学家。

杨先生的地质职业生涯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野外实际工作的,后来便在理论上穷极物理,独自探索了20多年,真正达到了会通之际。他的很多观点是跨越各个专业藩篱的,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他将碳酸盐岩成因和煤成因统一理解,并称之为碳帽。这个学说对理解碳酸盐的成因以及它的油气地质意义极有帮助。前两天,我和几位油田地质专家提到了杨先生的碳帽理论,大家都觉得耳目一新。

杨先生的地质构造分析能力也是超强的,他的地质构造分析能力主要基于对野外地质现象的实际观察,根据杨先生这种严格的“证据主义”和铁一样的逻辑分析,如果将我过去看到过的许多油田地质的地震解释重新梳理的话,杨先生的解释完全会是另一番地下的景象。

我在读杨先生的著作时,就一直想着一项工作计划,就是要收集一些油田地质的地震解释资料,请杨先生再过目指导一遍,那定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但这个工作计划目前还没有落实。就如我前面所言,人们大多数时候为了谋生所做的那些工作,也仅仅就是为了满足当下的急迫的生存需要。而这样有价值的工作,总是不得不往后推,往后拖延。

有年轻的朋友问我,杨先生的地质学基础知识非常好,那么能不能也像一些已经在网络开设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的“地质达人”那样也做起自媒体呢?这个建议很好,但是有点难度,一是因为杨先生毕竟年龄大了,不能像那些自媒体博主一样,在野外现场来回奔波了;另外一个原因是,杨先生还有更重要的工作,他正在撰写更伟大的地质学著作——全球大地构造学,可能也没那么多精力来做科普工作。如果有兴趣去探索地质科学真理的话,通过静静地读书可能是比较好的方式。

《杨氏矿床成因论》(上卷),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杨氏矿床成因论》(中卷),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杨氏矿床成因论》(下卷),西北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

杨树庄先生的各种著作大多在网上能买到,如果买不到的可以联系李寻老师的助理王海玲、惠荣(联系方式如下)。

-End-

扫描李寻老师助理二维码

加入李寻品酒学院酒友交流群

点击进入李寻的酒吧商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