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秋臣

一开始是冲着豆瓣8.6的高分,才去看了日本电影《怪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错,这部作品的优点非常多。

以电影拍摄的层面来评价,绝对是相当优秀。

不论是从叙事和剪辑,还是镜头和色彩,都可称得上是一部佳品。

尤其是透明玻璃外面泥土被雨水打出星星点点的戏,暗指外面的污垢都被挡住了,但却根本清理不干净,简单的行为与剧情的呼应处理得太妙了,是我最喜欢的片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技术上来评价不能说是无懈可击,但也极为出色。

剧情上,细节设计和前后对应都做得非常扎实,顺着线索寻找答案的节奏恰到好处,通过三个人物的视角去展开同一个故事的悬念感也满满。

比如两个男孩在玩怪物游戏的时候,卡片上动物的特性刚好也对应了他们的人物性格和命运。

看得出剧组真的是花了很多的心思。

主创团队的阵容也相当华丽,导演拍过《小偷家族》,编剧写过《花束般的恋爱》,音乐更是大师的遗作,电影还获了奖。

尽管优点很多,但是我却并不喜欢这部片子,甚至不希望更多的人去看《怪物》这部电影。

这大概是极少数豆瓣分数非常高,但我个人却完全不喜欢的电影吧。

所以,不推荐。

为什么?

与小众题材无关,与尺度大小无关,与涉及到的敏感关系也无关。

因为该作品里,充斥着被各种华丽包裹而成的邪恶。

总体的立意其实很偏,但核心内容却被外表看起来善良和简单的孩子给遮掩住了,遂变身成了一个仿佛是小清新风格的电影。

写完这些观点之后,我知道会有一些人想要反驳,觉得是因为没看懂才如此评价。

坦白讲,叶秋臣最初在看完全片之后有种强烈的冲动,非常想像其他的长篇文章一样去深度解析整部电影。

比如校长的设定存在意义是什么?男孩子们为什么要撒谎?老师在这个案件里是否无辜?各种细节对应有什么含义?隐藏的细节都有哪些?结局究竟是幻想还是现实?

以及最关键的扣题分析,谁才是怪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甚至连框架都搭好了,并且认真捋了一遍相关截图,看了一些导演的访问,就差下笔去写而已。

然而等详细梳理之后,突然发现没有这个必要了。

电影里的大部分角色,都是为了自己的秘密而牺牲了旁人。

男老师何其无辜,就这样被两个男孩的谎言给毁掉了。

校长也是那个躲开了真相的人,不论她再怎样共鸣自己的学生,我都始终忘不了在超市里伸脚去绊倒小孩子的画面。

我看很多评论里都写对于这个情节很不理解,其实校长就是因为自己开车把孙女撞S了,所以也不希望其他的小孩过得幸福快乐啊。

这个邪恶的念头,就这样简单直接地表现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是多面性的,既然专门设计了这个镜头,还给了特写,就是创作者为了丰富人物底色的安排,答案绝非不小心绊了一下而已。

不小心,动作怎么会那么大幅度?

答案可能真的很简单。

为什么采用了目前的拍摄模式?

导演可能是想说小孩子的世界,只有小孩子自己才明白,大人是无论如何也猜不透和搞不懂的。

大人们看的和猜测的只能是片面的真相,事情究竟源头如何唯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

所以,电影安排了三个视角。

完全没有参与其中的凑妈妈(完全的外界视角),部分参与其中的男老师(片面视角),以及完全参与其中的凑视角(主人公视角)。

不得不说,这样的设计真的很绝。

因为导演和编剧想通过这三个角度来呈现的,并非只是这一个故事而已,还有千千万万相似但不相同的经历。

可这“人性本恶”的核心,让我即便如何赞美这个电影的拍摄和布局,也喜欢不起来整个故事和剧情。

校园霸凌的确真实存在(联想最近的新闻不寒而栗),其他国家也拍过相似的题材,像《黑暗荣耀》就同时获得了口碑和热度。

但这里的校园霸凌,不仅仅只是行为和言语上的霸凌,还有对校园和老师另一层面的“反霸凌”。

孩子们对赖的欺辱是霸凌,赖撒谎污蔑老师算不算霸凌?

观众一般都会天然代入主角视角,觉得他们的行为都有自己的原因,但往往与此同时会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对与错。

还有那个口供前后不一致的小女孩,问卷里那些没有如实填写的学生们,为什么要表达孩子们可以通过说谎来“改变世界”的观点呢?

当看到男老师也要穿着凑和赖一样的单只鞋子站在高处时,我突然发现邪恶似乎就是这样被传播的。

弱势和小众群体本身没有错,能叫出每一种花名字的男孩子也并不讨厌,喜欢一个人也不是怪物,偶尔通过小谎言去保护自己的行为也可以理解。

可在诸多能够选择的道路里,他们偏偏选了对身边人伤害性最大的那条。

赖的身世可怜,父亲残暴自己还有病。

凑已经喜欢上了和赖一起的生活,他也逐渐从一种正常变成了另类。

世界,是需要增加更多的另类,去撇开主流才是正确的吗?

电影里每一个设定,只要细细咂摸一番,总是细思极恐。

孩子们的世界,被强行塞入了猪脑和转世的概念,自然是可怜的。

赖的爸爸,是整个故事的万恶之源。

只能愿这两个男孩子真的能如幻想中所言,通过转世重生去往新的世界吧。

毕竟那是他们的愿望,尽管这对没做错事情的再生者,非常不公平。

那个努力为孩子追逐真相的母亲,渴望孩子们远离霸凌被迫接受校方大局为重安排的老师,却成为了不被体谅的配角。

好像他们的所作所为,才是导致孩子们这样选择的原因。

事实真的如此吗?

凑是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但她妈妈已经全方位去护儿子各种周全,即便缺少安全感,也尽量给予了力所能及的爱。

不幸的是赖,凑的不幸本身并不是一种必然。

但电影却因为一层难以言说的感情,将它拍成了一种必然。

怪物?

谁是怪物?

是让男老师以大局为重,所以在发布会上撒谎说自己辱骂和体罚学生的校方吗?

是为了隐藏自己的感情秘密,所以撒谎去遮掩真相的凑和赖吗?

是到处充斥着谎言,但却伪装成真实的所有人吗?

这个世界,难道没有其他不撒谎也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吗?

如果我们代入男老师的视角,全面还原整个故事,你还能够共情吗?

虽然电影没有明说,但通过线索和细节可以猜到,赖用火结束了他那个残暴父亲的生命。

这让我想到了《白夜行》里的弑父情节,也是日本的片子。

果然,日本很擅长拍这种题材,不奇怪了。

网上总有评论说,国产电影总是把人与事拍得过于正面。

那么,日本的电影就总是把这些都拍得过于负面。

只是从电影拍摄的角度来说,确实是技巧更高超了而已。

过犹不及,两个极端,都不可取。

刻意放大了孩子们和成年人之间的矛盾,即便套上了一层华丽的外壳,但其仍然与国产剧里刻意营造的婆媳矛盾没有本质区别。

命题作文完成得相当出色,但往里凿似乎发现不了更为深刻的东西。

拍得很美,台词很棒,寓意很深,但不喜欢。

我已经说了,电影层面来讲拍得足够出色,只是这内核确实过于黑暗,而且是刻意营造出来的负面。

有人说,《周处除三害》就不负面吗?

男主角拿着枪崩了一个礼堂的人。

但重点是,它没有刻意去放大这种矛盾,或者刻意去修改一些人性的本能。

比如,若是陈桂林想要干掉榜一和榜二两个大哥的时候,发现他们已经变好且不再作恶怎么办?

在剧本创作上,这就不仅仅只是爽,还能够带来更多人性的纠结。

但合理的是,曾经坏到排行榜前三名的人,顿悟并回头是岸的几率很低。

陈桂林若非这一场历练,最终也没办法除三害。

虽然是爽片,但前后逻辑是自洽的。

最后的大结局里,小美给陈桂林刮胡子,意味着“改头换面”,人家也是去往转生的路了。

和《怪物》里想要表达的最终点相似。

但这个处理方式,就明显要更容易被接受一些,因为它没有盲目地负面。

坦白讲,我一直很讨厌盲目负面的影视剧,不仅看得人很丧,而且久而久之真的会改变人的心性。

这种东西一旦改了,就很难再回来。

当进入到丧的状态里,并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一切的正能量都会被鄙视,慢慢就变成了一个彻底在主流之外的异类。

最后只有毁掉自己和旁人,才能迎来崭新的明天。

我不排斥异类,在多篇文章中也表达过相似的观点。

你可以呈现异类的生活,但不能意图让异类去成为社会的主流,那会乱的。

人为了能够活得好,总应该是朝着主流去努力的,否则生活里一点点的积极和正能量都没有,就对吗?

如果能不去拍前两段,只是保留第三段的内容适当展开,剔除掉通过诋毁大人才能满足孩子精神世界的做法,相信《怪物》会比现在更好看。

你可以控诉校园霸凌,可以抨击刻板印象,可以把拿奖元素叠满溢出,但请不要把大人和孩子放在彻底的对立面上。

这真的不可取。

可能我的这些想法也是“怪物”,但哪种想法不是“怪物”呢?

难道,世间皆是怪物就是真理吗?

诚然,这部电影肯定会有属于自己的受众,他们对此大加褒奖,感受到了灵魂共振,少数人甚至将世外桃源般的幻想当成一种精神的麻痹剂。

在痛哭到感动流涕的同时,这种共鸣将邪恶弥漫开来了。

悄悄地,无声无息地。

只有一句台词将所有都拉回了现实。

我病好了,我撒谎了。

最近叶秋臣关注到多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网络上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

随着犯罪年龄的逐渐变小,《怪物》的另一层意思也在逐渐浮出水面。

将猪脑塞进犯罪者脑袋里的,究竟是谁?

这些人,才是怪物。

文/叶秋臣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