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引进李灿院士、刘大响院士、蹇锡高院士

刚刚过去的2023年

彭州不断扩容的校地合作“彭友圈”

正让越来越多的

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成为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成都北部门户、工业重要承载区,彭州始终围绕构建“5+5+N”科技创新体系,突出科技创新对产业全面振兴的引领作用,加快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已建设57个成都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引进李灿院士、彭孝军院士、蹇锡高院士等9个院士团队和梁长海教授等27个专家团队,实现12个亿级项目在彭转化落地,顺利孵化5家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产业集群。

彭州具体怎么做的?

一起往下看

强化源头供给,畅通关键环节,加速产业“结果”——

聚力打造科技创新“动力源”。持续深化与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57个,有效推动4家新型研发机构建成投运,并形成“一链一专班一机构”工作机制,顺利落地院士领衔项目10余个,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及前沿技术研发能力明显增强。

聚力打造成果对接“联接线”。全面梳理彭州中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谋篇布局绿色氢能、工业无人机等未来产业,找准链条“堵点”“断点”和“弱点”,常态化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等系列科技成果对接活动13场,精准匹配中国药科大学、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成功对接科技成果54项,落地转化12项。

聚力打造价值转化“加速器”。突出需求导向,给予中试平台个性化配置服务,成功认定首批成都市级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2个。主动对接辖区内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重点补齐氢能、电子化学品、工业无人机等中试空白领域。

瞄准立足区域协同,汇聚创新资源,加快产业融合——

强化市域内产业联动。探索“研究院+科技园”发展模式,以双湖科技园、北航科技园为核心承载地,持续加强与金牛区、青白江区等区域协同联动,加快实践“研发设计在金牛,测试制造在彭州”联动路径,打造彭州“湔山实验室”科研集群,规划四川能源化工创新谷,探路中试完成即量产发展模式。

加强都市圈创新协同。加强彭州、眉山产业创新合作,联合眉山高新区共建眉山片区中试平台和产业化基地,聚力推进3个联合中试项目。围绕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共建,构建“智能平台+专家智库+科研团队”科创服务体系,辐射带动种植面积20万亩,产值超10亿元。

探索多主体抱团联合。重点解决先进技术“孤岛”问题,支持链主企业国营川西机器厂探索建立创新联合体,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牵头建成产业同盟,突出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认证功能,累计为30余家企业和10所省内外高校提供技术定制和测试验证,达成1400余万元技术服务合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引培创新人才,提升发展质量,滋养创新“花开”——

推行“人才+项目”引进模式。坚持“引进一个人才、落地一个项目”理念,成功引进9个院士团队和27个专家团队,实现12个亿级项目在彭转化落地,顺利孵化5家高新技术企业。

推动“人才+产业”应需共育。建立校企地人才工作协同发展联席机制,靶向引育高技能人才11000人、专业技术人才5955人,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推进“人才+资源”战略储备。全力放大已引进院士、专家团队的“葡萄串效应”,通过“以才引才、以才荐才”方式把人才“朋友圈”越拓越大,形成“头雁+雁阵”效应。成功通过大连理工大学梁长海教授链接郑州大学创新资源,成功对接7个技术成果,串联4位专家教授,联合实施2个研发项目。

创新向未来

2024年,彭州将在

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

持续加大统筹力度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

更好支撑成都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探索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成都篇章的

彭州表达

图据:品鉴彭州(pinjianpengzhou)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