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复杂的叙事逻辑、场面调度和剪辑技巧,影片《四百击》用近乎白描的影像语言,呈现了13岁男孩安托万一步一步滑向违法犯罪边缘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上映于1959年的影片由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取材于特吕弗本人的早年生活。影片片名《Les Quatre Cents Coups》是一句法国俗语,可以理解为“闹事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过整部影片会发现:一个本来只是有些调皮、不专心上课但会帮忙做家务的孩子,由于在学校动辄被老师责骂,在家不仅得不到“父母”的疼爱与信任还会成为其争吵的受害者,然后又因为一个懵懵懂懂的决定就走向了人生的岔路口。

影片中有三处情节非常值得深思。

其一,老师、家长的否定与不信任直接把孩子推向了自暴自弃的边缘。

老师只证据确凿地发现安托万说谎一次,就给他贴上爱说谎的标签,家长也不问青红皂白直接相信老师的说法。于是引发了安托万的逆反,开始经常性说谎,因为他觉得反正大家都不相信他会说真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孩子本身可能是偶尔说谎,但当他说真话没人相信时,孩子就更倾向于说谎了。

其二,父母的耐心引导与鼓励不仅会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幸福感,还能激发他们学习、向上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托万本身并非完全排斥学习,他只是需要好好地引导,当他第一次离家出走回家后,母亲十分罕见地跟他谈心,并与他约定了奖励。

为了完成与母亲的约定,安托万苦读巴尔扎克的作品,并自制神龛供奉巴尔扎克肖像,祈祷巴尔扎克保佑他写出好的作文。

这一真挚又让人哭笑不得的行动差点引发家庭火灾。好在他的父母及时发现灭了大火,虽然十分生气,但没有再打骂他,而是带着他看了一场电影。

其三,孩子走向歧路师长难辞其咎。影片中,当安托万苦读巴尔扎克,并用心用心写了一篇精彩的作文后,老师不但不给予鼓励,反而因为安托万平时成绩不好,就一口认定他抄袭并给予停学处罚。

这严重打击了安托万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让他第二次离家出走。

当然,影片并没有特别刻意的悲情、黑暗情绪呈现。相反,影片在故事发展中穿插呈现了很多美好、温馨的情节。

比如,安托万的同学兼朋友一直站在他那一边,相信他,支持他,给他提供离家出走时的栖身之所。再比如,安托万自身并没有深陷于缺乏老师、家长呵护的低落情绪中,在他离家出走的时间里,他和朋友做了很多想做的事,包括看电影、逛游乐场等。

只是,他们最后一次的出格尝试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为了赚钱谋生,安托万和朋友决定去偷他父亲所在公司的打字机。因无法转手换钱,只能原路归还,却被逮了个正着,并被送进了少年管教所。

影片中最让人唏嘘不已的一幕是安托万的父母亲手将他丢给了社会机构代为监护。安托万与其他嫌犯在拘留室关押了一夜后,被警车运到少年管教所,开始了被严格训诫的生活。

在警车驶离巴黎的路上,看着警车栏杆后的安托万用迷惘、惊恐、委屈的双眼噙着泪水,让人心疼又心碎。

影片结局的视觉焦点定格在安托万吃惊的眼神中。

从少年管教所逃脱的安托万,第一次看到了大海,也再次感受到了自由,但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突然睁大了吃惊的双眼。他是看到了新生的希望,期待的温情,还是更可怕的恐怖?

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不过,影片之外的导演特吕弗,虽然有过不幸的童年,但也得到了特别的幸运。他在人生的关键转折点遇到了安德烈·巴赞。巴赞是法国电影理论的大师级人物,他不仅给予特吕弗父亲一样的关爱,也鼓励特吕弗走向了电影艺术之路。也因此,影片中出现了很多看电影的情节。特吕弗多次说过是电影挽救了他的人生。

温暖、幸福的家庭并不是每个孩子的标准配置。希望那些在残缺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能遇到循循善诱的师长,也能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得遇贵人,打开生命的美丽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