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瓶水的舆情,已经将全民划分为两大阵营,并上升到近乎敌对的状态。

小店里,老板说:“买它,买它,喝这个爱国。"

另一边,为表爱国,另一桶水被倒进了下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的几个大V,先后表达了对农夫的担忧,在不污名化任何一瓶水的前提下,希望大众保持冷静,毕竟任何一家大企业都承载着一个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号召中立,怎么看都没有冒犯哪一头的意思。

马上又有“公知”“美G”的帽子分发下去,并且质疑:收了多少钱?为何当年娃哈哈遭受质疑时没人说话?

随后,两家企业及关联公司的工商信息被披露出来,整体结论是:两瓶水皆有外资介入,使用各自核心商标的企业不止一家,两瓶水都不是纯粹的民族企业或者外资企业。鉴于境外企业的股权结构无法详细查询,这也使得很多详尽的股权结构和链条无法全面展开。

与消费者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消费不同,纵横工商界的民营企业家,或者说我们口语中统称的“老板”们,对此有一种身不由己的焦虑感。

在“老板们”信心满满的时代,他们对前途最大的笃定之处在于:只要自己不踩红线,只要自己的经营策略得当,大可放心发展。

这种放心发展,就体现在:当资金不足时,可以跨国界融资,可以民营与国资合作;当实力充足时,可以跨国界投资,资源整合的“国籍”问题,上升不到“爱国”与否的高度。

以前段时间我参与的木材行业几位老板的项目规划看,在选择融资与投资路径时,大家主要采用商业思维,没有意识到“资产国籍”这件事。

3位中国老板,都在境外有投资,大家共同看准了在鹅国投建人造板生产线的机会。木材资源在国外,因政策原因,加工环节必须在国外,市场显然在国内,那么,母公司及子公司的“身份”问题,显然有多种处理办法。

在国内设立总公司,好处是能够享受到对外投资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带有“资源回运”的产业性质,能够形成投资于国外、收益于国内的效应;这样做也不是只有好处没有弊端,弊端便在于国外会对中资控股的本地子公司产生强监管的动机,资源开发的审批甚至会更严格。

在国外设立总公司则相反,有利于被外国视为“本土企业”,国内也有“吸引外资”的相关政策,但最终收益权处于外国体系的管控之下,到底没有在家里有底气。

从根上看,投资都出自三位老板,至于国内国外谁控股谁,大家当时都只是看利弊权衡,毕竟,一项巨额投资的首要任务是“活下来”,是优先获取资源还是优先获得市场,两种策略之选并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

又因为,三位老板都参股了国企控股的另一家公司,国企控股公司有意于通过内陆港提升清关结算的营业额,因此,三位老板的投资计划很快吸引了国有资本的兴趣。

此外,国内分销的公司该由谁控股或者自然人控股,也是同样情况,各有利弊,大家凭商业预判来决策。

如果项目正常运行,这样一个项目会在不考虑意识形态问题的情况下,形成一个兼有国资、民资和外资属性的小产业集团。

因为种种原因,这个项目最终搁置了,如今看了两瓶水的风波,三位老板额手相庆:幸亏项目没干起来,否则,今天在两瓶水身上发生的风波,都会产生一个映射。

无论怎么排兵布阵,都难免会产生类似的局部商业链条:中国老板向国外投资了,国外企业向中国投资或供货了,企业使用外国注册的商标了,某个或某几个公司的收益权延伸到了境外。

这样片段式的截取,总有一款“非民族企业”的帽子能扣上,总有一款利益输送的猜想能浮现。更为吓人的是:还真有一位股东的子女是外籍,但该子女并无接班打算。

回首过去几十年,国家之间,也没有永恒的朋友或敌人,即使是太阳国,也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跟我们有一段史称“蜜月期”的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国际局势又有新的变化,今天能称之为伙伴的,明天可能就不是了,而多年扎根的生意,又不能说走就走。

假设三位老板的生意做起来了,又假设一些难以预计的舆情突然出现,他们也有百口莫辩的危机感。

其中有一位老板是“文艺男”,尝试过写诗写小说,试了一段时间后,过去的他曾经有个结论:搞生意比搞文艺要容易,因为搞文艺太“玄学”了,成不成要看反馈,而反馈无法预计;从创作上看,你不能没有创新,你的对手是每一个潜在的创作者,假如你写严肃文学的小说,第一个形容女人笑起来像花的是天才,从第二个开始就是傻子了,要用无穷的创新去形容有限的美丽,太难了。

这位老板当时说,搞生意就简单一些,你只要做好自己,判断好自己的对错,跟别人重复不重复没关系,自己的决策和施策达到科学标准即可,你只要自己不犯错,利润空间就不会凭空消失。

时过境迁,看过了两瓶水的故事,这位老板又在感叹:自己的预计和判断有用吗?你可能什么也没做错,因为不可预计的外部形势,因为不可预计的联想,一夜之间,你可能什么都没有了。还不如写小说,写小说,至少笔在自己手里,而且没有“重资产”一说。

当主观判断难以把握外部变化时,老板们是难免恐慌的,更令恐慌加剧的情况就是:今天这样做没问题,不代表以后就没问题;今天符合政策的一件事,明天会不符合“爱国”,那不可预知的东西就太多了。

网络上有些言论,看上去义正言辞,其实在老板眼里却细思极恐。

譬如有人说,企业发展了,如果没有爱国情怀,那就必须死掉。

老板说:“我们从情感上爱国,我们不移民,我们守法经营,但我们的生意必须有一头在外,要说每一个决策都要考虑爱国情怀,如果不唱高调,我是做不到的,因为很多商业竞争必须首先考虑利弊,就像我今天吃包子还是吃馒头一样,哪个合适吃哪个,还真考虑不了太多,一口一口吃起来长大了,忽然要来评判下吃下去的饭哪一口有问题了,我们也受不了。”

“生意好做了,我们也想多招聘点人,解决就业问题;效益提升了,我们也愿意涨涨工资,提升下积极性;市场下滑了,我们也不得不断臂求生,依法缩减规模;真哪一天干不下去了,我们也得关门,到那一天,靠啥感情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要拿老外的资源,总得给人些好处和好脸,啥都不给,咱也抢不了人家的资源;咱跟老外合作不了了,也得一拍两散。”

“我知道咱做的还是小生意,比不上什么首富。这边两瓶水还没搞清楚,那边大火箭都上天了。我倒觉得,要是哪个首富能搞个更厉害的火箭,那他是真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