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阴县的湖滨,有个叫“白泥湖”的地方,顾名思义,这里盛产白泥。白泥,又叫“钵子泥”,嫩白嫩白、软软和和、粘粘连连,是一种制作陶瓷的上好材料。在白泥湖附近,有一座窑场非常有名气,叫做“三峰窑”,是岳州窑的归属之一。三峰窑烧制大缸、小罐、诸色窑货,用的原料全部是白泥湖的钵子泥。景德镇做的窑货,称为陶瓷,贵在美观;而三峰窑的窑货,湘阴人世世代代就称其为“窑货”,它贵在质朴,贵在原生态。那些水缸腌菜缸,酒坛瓮坛,药罐包壶,砂锅焖钵……,三峰窑出来的窑货,就是经久耐用。说起窑货,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1944年5月,日本鬼子攻占长沙,湘阴沦陷了,日本鬼子在湘阴县城驻扎了下来,每天早上,鬼子们就下乡去“打捞”。捞到男人就抓回县城做苦力,捞到年轻女人就强奸,遇到到了动物和粮食,统统捞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天,一群鬼子来到了湘阴的三塘乡打捞,乡里的老百姓事先得到了情报,都早早地把牲口和粮食都藏起来了,人也躲到山洞里去了。日本鬼子一家家地搜,见瓶子罐子,一顿乱砍。他们在一户农家的床底下搜出一个浸水坛子,一个鬼子用刺刀一砍,坛子没有烂,鬼子气极了,抓起一把榔头“砰”地一锤,坛子碎了,流出了一滩水,水里全是一个个圆溜溜的白藠头,一股酸气迎面扑来。日本鬼子闻到这股味道,口水顿时流了出来。鬼子问身边的汉奸:“这是什么?”

汉奸回答:“这是浸水藠头,可以吃的。”

听说可以吃,鬼子们赶紧每人抓了一个,轻轻一咬,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胃口大开,那群鬼子很快就把那坛子藠头抢吃完了。

吃了好吃的藠头,鬼子便加强的搜查的力度,把全三塘乡的藠头全部搜刮完了。他们还不满足,又把三塘乡的几个婆婆抓过去,逼着他们做出好吃的藠头来。

谁愿意给鬼子做藠头呀?那几个婆婆故意做出了很难吃的藠头来,鬼子气极了,要杀掉那几个做藠头的婆婆,一位姓钟的老人为了救那几个婆婆,就告诉鬼子:“以前的藠头之所以好吃,是因为装藠头的坛子是三峰窑出的。没有三峰窑出的坛子,藠头就不会好吃了。。”

于是,鬼子们赶紧派人到三峰窑去捞坛子,跑到三峰窑一看,也是人空空,窑也空空,别说瓦坛子了,连瓦片都没有一块。于是,鬼子们又派出汉奸寻找烧窑人。

烧窑人找到了,但烧窑人说:“三峰窑的窑货好,就好在泥上,那泥都是来自白泥湖的钵子泥,其他地方的泥,烧出来的坛子,装东西就没有这个味道。”

鬼子们再派人去找白泥湖的泥,可是,白泥湖的钵子泥不是露在表面的,得先斜斜地掘一个深井下去,一层层的把黄土抠掉,把沙石子抠掉,慢慢的白泥才露了出来。鬼子们押着老百姓没日没夜地掘井掏泥,烧窑制罐,鬼子们不允许老百姓开口说话,端着刺刀监工,只许他们埋头做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烧窑人在鬼子的监视下做事,听他们叽里呱啦说话,听久了,也就听出一些门道来了,后来,他们甚至可以经常听到一些情报,只可惜,他们被囚禁着制窑货烧窑,根本没有办法把情报输送出去。直到有一天……

这天,第一批窑货制好了,运到了三塘乡,每家每户发了十几个坛子,鬼子的任务下来了,他们不但自己的士兵要吃中国的藠头,他们还准备把这种好吃的东西运到其他部队去,甚至还打算运到日本去。

做藠头的婆婆们中,有一位叫廖娭毑的,她做菜之前,习惯用手把坛子里面细细地摸一遍,她这一摸,就摸出名堂来了,原来,每个坛子底和四周坛壁,都是坑坑洼洼的,拿到阳光下一照,原来都是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廖娭毑赶紧通知所有接到了做藠头任务的人家,把每个坛子里的字都统计出来。结果发现,那些字都是用湘阴方言写的一条条绝密的情报。

当地游击队就是凭着这一条条情报,神不知鬼不觉地端掉了一个又一个的鬼子窝。

日本鬼子滚出中国已经几十年了,但三峰窑窑货里的秘密却还被老一辈口传不息。在现在的和平年代,早已不需要通过窑货传送情报了,但如果要把“海誓山盟”之类的文字做进窑货里,对于三峰窑的烧窑师傅们来说,那是很容易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