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社会治理创新的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作为重要的参与和创新主体获得了诸多关注与支持,如何孵化培育更多、更优秀的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社会服务,参与社会治理成为党政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2006年,上海率先引入孵化器的概念,孵化培育公益组织。随后,各地在政策驱动和社会需求进一步释放的双重加持下,孵化器、孵化基地、社会创新中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专属孵化器或兼具孵化功能的各类载体遍地开花。

从现有的运作流程看,通常涉及入壳评估、入壳孵化与出壳服务等;从具体的孵化过程看,提供的服务主要有硬件供给、能力建设、资源链接、注册引导、管理咨询和财务托管等。针对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已积累了较为体系化和专业化的实践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项目的孵化培育一般包含在对组织的孵化中,或是借助公益创投、项目大赛等。这些方式要么将项目作为组织的一部分,针对性不强;要么将项目独立于组织外或是外延太窄(更多的是公益项目、社工项目等),对志愿服务项目的独特性、整体性、体系化的关注远远不够。相较于较为常见的公益项目、社工项目,志愿服务项目在服务对象、服务手段、服务效果等维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比如社工项目的服务内容会涉及社会支持和心理等,通常专业性较强,如何在社工等专业力量的指导下(如提供相关信息与资源,教授实践技巧和策略等),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人力资源优势,兼顾专业性和普适性是志愿服务项目要重点关注的。现实中对志愿服务项目的孵化培育是容易被忽略的。

2023年,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对于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创设首批国家级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成为中社部对志愿服务孵化培育的重要举措。其通过在全国打造十家集培育孵化、业务指导、研究培训、宣传推广、综合评估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为志愿服务项目成长发展提供精准指导和专业服务,推动各地乃至全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2023年,十家基地已在西藏、云南、山东、四川、北京等地落户,开始了对志愿服务的创新探索。

成都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

在孵化培育志愿服务项目的实践探索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把握整体性,以项目驱动组织发展。孵化培育可以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在对项目进行重点专业培育的同时,在项目实操中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团队的组织化、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以项目为驱动,在能力建设、资源支持、品牌打造、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志愿服务要素进行整体性培育。在对项目的孵化培育中,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出壳后志愿服务组织的成长,更强调支持志愿服务项目的落地生根,一方面是项目的可持续开展,另一方面是项目带动下组织的发展,从可持续的视角去构建本土实践的支持模式,而非为孵化项目而孵化。在明确了孵化培育的范围后,随之而来的是如何让孵化培育更加精准有效。孵化培育的侧重点是什么?区别于社工项目的孵化培育,对志愿服务项目的孵化培育更注重社会动员与整合,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尽量突出项目的设计和管理,兼顾社工项目的相关技术、方法、标准等专业化要素。总而言之,“按需培育、分类支持”是孵化培育的整体性原则。

其次体系化布局,形成上下联动效应。在孵化培育的载体(孵化器、孵化基地、社会创新中心、支持中心等)搭建上,要考虑纵向布局,以期达到上下贯通、互相协作的效应。国家级的项目孵化载体主要是发挥示范作用,通过制定相关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等引领各地发展,重视资源整合,促进项目的跨区域、扩领域发展;省级的在发挥本级示范引领的前提下,注重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区域性枢纽型、平台型等组织发展,并做好对下级的支持与指导工作;市级的则重点结合城市定位以及重点工作,因地制宜自下而上扩大项目示范性和落地性,并做好相关指导工作;区县级的则更加注重实操性,以项目为驱动带动各类志愿服务团队/组织做好资源聚集、供需对接、宣传展示等。

最后坚持多元化,做好协同共享发展。孵化基地、创新中心等各类孵化培育载体作为共建共治共享平台,为志愿服务项目提供资源链接、供需转介是核心功能之一。多数孵化培育载体具有政府背景与资源,这也天然成为区域内横向政社企沟通的重要平台。借助这一平台,通过志愿服务的项目化运作可以有效挖掘和衔接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打通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志愿服务公益资源链接。此外,在多元力量参与的基础上,可以灵活运用平台式、结对式、下沉式、嵌入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共享式的项目孵化培育,实现对志愿服务的多维赋能。比如一个文明单位/社工站联合一所高校结对一个村(居),下沉一批优质资源,开展共创一个特色项目的结对行动,在结对行动中还可以探索建立一支常态志愿队、设立一个服务站点,形成嵌入式的共享模式。

志愿服务项目的孵化是有效解决目前志愿服务“供给侧”不足的行业难题的重要举措,但是具体的做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融合各地已有的公益创投等孵化培育的经验,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社工站等已有空间阵地以及结合社会资源、市场资源等虚拟阵地,打造出因地制宜的孵化模式。

作者:

张 营 | 和众泽益共同富裕与志愿服务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王忠平 | 和众泽益创始人/主任,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

分享,点赞,在看;助力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