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房地产已经变天,这句话没错!

但要说最本质的变化或者矛盾在哪里?好像又说不出。

直到,前段时间看了两位业主的收房经历,非常有感触。

有了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深测君终于可以聊聊这个话题。

01

第一位出场的是单套高达上千万的“信达·麓湖左岸”。

作为千万级产品,除了身上“麓湖”两个字值钱,剩下的两个字是“头痛”。

▲不弯腰容易撞头的楼梯

它的问题,感兴趣的小伙伴上网都能搜到。

这里列举两点,比如,不用仪器检测,单肉眼可见歪的过分“墙体”;比如这个下叠楼梯,身高超过一米八,妥妥撞头上。

脑壳上有个包,应该就是这种了。

第二位选手是当年号称城西宝藏楼盘的“交投电建·洺悦珑庭”,当初销售时最具争议的地方就在于“没有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阳台的户型

对,你没有看错,没有生活阳台,也没有主阳台。

没有阳台,按照现在的技术手段,晾晒衣服用“烘洗一体机”替代,也不是大问题。

但是“得房率低”这个硬伤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

▲套内面积只有107平米

142㎡建筑面积,设计师一通测量下来,室内面积只有107㎡,情何以堪!

交房后,蛋疼的地方更多。

▲层高只有2.77米

单说这个层高,当初说有3米,实际测量只有2.77米。

层高这个“硬伤”,后期如何设计也没办法“调整”。

这套清水房业主希望能安装地暖,但即便做无主灯设计,也只剩下2.55米净层高。

实在太矮。

02

上面这两个案例,是不少问题楼盘的“缩影”。

为什么会这样?

问题在于,过去几年限价,楼盘为了有利润,或者至少不亏本,“成本优先”成为第一选择。

有位项目负责人曾说,成本优先也没错,至少企业得活下去,没活下去的留下一堆烂尾,倒霉的是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键是,前些年一些“粗制滥造”楼盘,当时还能卖得好,为什么?

因为,购房者普遍相信“新房剪刀差”。

现在大家知道了,“剪刀差”是有,但代价也很惨痛,大多建立在降低质量基础上。

深测君早就说过,不要抱有“用奥拓的钱买奥迪”的念想,羊毛不会出在猪身上。

一分钱一分货,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最简朴的道理也最实在。

进一步问,既然限价带来这么多问题,为什么要限价?

这就要说到“政策的两难”。

楼市政策的目标,是要抑制高房价,让更多人买得起房。

但这个目标到底是政府来完成,还是房企来完成?

如果说,赚取利润才是公司的首要目标,那么保障更多人买得起房,和赚取利润就很难兼顾。

当然,企业赚取利润的手段,应该是通过提供好的产品,但限价之下这个选择很难。

正因为角色错位,过去几年诞生不少奇怪产品:

比如挖不完的地下室、停不下车的车位、过不了人的楼梯、安不上地暖的层高……等等。

03

为什么要啰嗦一啪啦,讲过去。

因为理解过去,才能明白当前,甚至搞懂未来。

回到现在,当前成都楼市的本质矛盾是什么?

一句话: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句话,每一个字都值得细品。

放到成都楼市,深测君大胆翻译下:好产品的供给,并没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我们先来看“供给侧”。

2006年之前,房地产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购买力有限,产品多以刚需为主, 这是市场选择的刚需。

2006年之后,住建部出台70/90政策 (70%户型面积不超过90㎡) ,90㎡刚需遍地开花, 这是政策的刚需。

很多人不知道,70/90政策,其实正式取消是在2015年。

▲2015年发文退出的70/90政策

大家知道,2016年开始,就是史上最严厉调控——限价的开始。

随后的情况,大家都很熟悉了。

所以,别看房地产红红火火热闹了二十多年,但改善、高端、豪宅……,几乎没有得到过真正机会。

成都好一些的产品,大都在2011年-2015年期间诞生,为什么?

因为那几年70/90虽尚未正式取消,但由于2008年后陆续释放救市政策,限制并没那么严,好产品也就在夹缝中“生长了一点”。

比如城南一号、誉峰、恒仁滨河湾、西派国际、西派澜岸,文儒德,银泰中心……

这段时间,也被称为“黄金一代”!

有人说麓湖是特例,其实并不是,麓湖拿地在2012年,也是那个时期,只是地大,销售周期长罢了。

我们再来看“需求端”。

需求端,对好产品的追求一直没有变。这一点,在一二手房市场都得到充分体现。

一是,黄金一代的二手豪宅持续上涨,说明追逐的人多。比如,文儒德卖出7万+的单价,誉峰今年1月大户型6.8万/㎡成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成都高端小区实际成交价(来源贝壳APP)

另一方面,去年开始,房企开始卷产品,新房一路热销,一路涨价。

至到今天,在一片唱衰声中,像西派少城这样八九百万的豪宅,还要“靠手气”。

▲即便市场不好,豪宅仍然抢手

这都说明了,供应和美好生活需求的不匹配。

刚需供应太多,主要是历史累计多,最终在二手市场,形成目前近23万套的天量供应。

改善,特别是高端,又存在供应不足,原因是“历史欠账”。

04

既然历史欠债,那么从去年开始的这轮“卷产品”。

我们可以理解为: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供给侧改革”。

怎么改革呢?

简答来说,就是淘汰“落后产能”,迭代“先进产能”,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

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市场上“新房豪宅化”非常明显。

当然,购房者经过20多年的市场洗礼 (毒打) ,已不会轻易被忽悠。

加上“房价只涨不跌”的信仰坍塌,必须有足够打动力,客户才会埋单,产品开始“疯狂内卷”。

现在楼盘到底有多卷呢?

前段时间,深测君参观某新盘,各方面都还不错,2T2电梯入户,板式南北通透,主流套四,几乎没有缺点。

但项目上说,因为电梯入户不是“明厅”,部分客户会在意。

很难想象,前两年啥都能接受的客户,现在变得如此“挑剔”,甚至可以说是鸡蛋里挑骨头。

仔细想想,客户的挑剔是有道理的。

毕竟,货比三家永远是对的,其它楼盘做得更好为什么不选?“挑”本就是消费者的权利。

05

但是,“双限”取消之后,并非房企的狂欢,而是残酷淘汰赛的开始。

为什么呢?

限价就好比,给大家一套小学数学题,人人都可以考100分。你说你会高数,会微积分,有啥用呢?

价格松动之后,就好比在小学数学基础上,可以自主选择高数、奥数……都是加分项。

这样一来,只能做小学数学的同学,不就慌了嘛。

以前房企竞争,相当于世界杯外围赛,还有新加坡这样的弱队过过招。如今杀入世界杯淘汰赛,一轮下来,咔嚓刷掉一半不说,对手还都是如狼似虎的豪强。

就拿今年首拍的潘家沟地块来说,地价2.2万+,未来卖3.5万勉强保本,这对房企来说“压力不小”。

敢于拿地的房企,必须对自己的产品有绝对信心。

所以,卷产品是必然,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也是唯一出路。

※ 声明

本公众号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编辑删除。

文章由《成都购房指南》团队原创,请勿擅自转载、复制、抄袭。若需转载,请联系后台编辑,授权方可进行转载,违者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