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小红书上一位博主po出了自己妈妈出家的经历,冲上热搜。

近些年,「出家」这个话题已不是新鲜事。甚至有一部分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也选择斩断红尘,遁入空门。

无牵无挂,远离嘈杂纷扰的俗世,寻得一片清净之地——这种出家,的确也是一件乐得自在的清净事。

但当一位有儿有女,甚至有子孙的母辈,在人生的后半段,毅然决然选择出家,要做的取舍显然更多。

儿女怎么想?家人是否会阻拦?社交圈内的人怎么看?下定决心出家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在各大社交软件上搜索「妈妈出家」的关键词,会发现皈依佛门的母辈,并不在少数。

她们斩断了所有家庭里的琐碎,无视旁人的眼光,甚至一年半载才能见到自己的孩子一面。

即便如此,信念也绝不动摇。

发布这些帖子的,大多是她们的女儿或女性亲友,用绵长又略带悲伤的话语,轻柔祝福着这些隐居的山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每个人出家的理由都不尽相同,但浏览了诸多「妈妈出家」主题的帖子后,

我们发现,扰动这些母亲们最终决定剃度出家的关键性因素,最终都回归到了一个词汇上。

这个词是,痛苦。

值得一说的是,热帖原文中,博主对妈妈的祝福,是这样写的。

几乎在互联网上每一个讲述母亲的帖子中,都会高频出现这句话:「妈妈,下辈子别嫁给我爸。」

甚至有一个主题为「想对18岁的妈妈说什么」的采访中,所有的受访嘉宾,不论男女,都回答了一个十分统一的答案:离我爸远一点,千万不要碰到他。

仔细品味这句话,会发现破碎家庭中的受害者不仅妈妈一人,还有直接用假设和否定,拒绝了自己的诞生的孩子。

「如果我没出生就好了,或许你有更好的选择,去过更快乐的人生。」

「心疼」、「愤怒」、「感到不值」,是成年后的孩子们,对母亲婚姻的评价。

如今被口号般挂在嘴边的「婚恋自由」、「生育自由」,对于大多80年代以前的父母来说,几乎是一句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忤逆之言。

人言可畏的年代,「丁克」、「不婚」、「新型婚姻」这些词汇,对一个普通的年轻女性来说,是一场难以停息的风暴,甚至是一场有苦难言的社会性屠杀。

物质匮乏,思想闭塞,行动受阻。

「凑合过」的婚姻思想,如慢性毒药般渗透在那些无爱的家庭里。

在这三个字的笼罩下,家暴、情感忽视、出轨等一系列尖刀,都被包进了一个名为「家」的灯笼中——

只能擦出刺眼的火焰,却从不能刺破灯笼纸半分。

多数东亚家庭里的成员,至今仍摆脱不掉代际传承的精神隐疾,成年组建自己的家庭后,还是会反复被噩梦惊醒(或制造跟当年情节相似的噩梦)。

毋庸置疑的是,一个家庭里,被夹在养育、家庭、社会要求等多重压力下,最为操劳无助的角色,是母亲。

老旧模型里的母亲形象,对配偶的要求总是不断再不断降低,有些甚至仅仅压在危险的基本线边缘:

他不喝酒就好了;

他不赌博就好了;

他回家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孩子做到跟母职一样尽责,对大多数婚姻里的男性来说已是难如登天,更别提看见妻子的操劳,为妻子提供情绪价值。

也正是这些不能被计以数字的情绪劳动,让身心俱疲的母亲们,逐渐心如死灰。

当所有的外在环境都驱使着一位女性去爱她的家庭,将母爱包装成「无私无畏」时,

这些无法渴求爱与关注,甚至已无心力渴求的母亲们,便会发生内在的崩塌。

被迫使积攒的道德资本,让她们耻于释放痛苦。当痛苦无法转移、且无人伸出援手时,悲剧已然酿成。

她们变得歇斯底里,难以理喻;

变得控制欲过强,退行成无助的婴儿;

变得懦弱隐忍,宁愿忍痛,也耻于对亲人提出一丁点需求。

她们早已失去自我。

或者说,她们早已失去了为自己着想的意识。

应了波伏娃的那句话:女人不是天生命定,而是被后天塑造成女人的。

她们是丈夫的情绪安抚人,是孩子的母亲,是一大家子聚餐中那个看不见的「保姆」,是因为零星几角钱讨价还价的「俗妇」——她们早已失去了思考「我是谁」的能力。

女性电影《春潮》,是这样讲述三代女性的困境的。

母亲,女儿,孙女,三位女性皆被困在一个无爱的家庭中。

母亲偏执的求神拜佛;

女儿无法信任婚姻并不断更换伴侣;

看起来天真烂漫的孙女,竟也会在大人看不见的角落,用拳头狠狠砸碎一个甜甜圈泄愤。

压抑,是三代女人的主色调。

自始至终男性们都鲜少露脸——

父权的淫威却如房间里一头看不见的大象,用看不见的铁链,将这些女人牢牢拴在脚边。

这些有关女性的自我缠斗中,理应共同承担家庭压力的丈夫,形象与作用却被隐匿到几乎为0。

悲哀的地方正在于此——

他们只是沉默,就能在婚姻中杀死一个本是女孩的女人。

所以,长大后的孩子们才会恨恨地说:妈妈,下辈子别嫁给他。

回到一开始的那则新闻。

之所以这件事的讨论度如此之高,是因为曾经那些「命苦」的母亲,终于开始为自己选择了一次。

哪怕是剃度出家、哪怕是毅然「抛弃」儿女和一切红尘俗事、哪怕是从此不再过问那些苦痛辛酸。

但她这次,终于选择了为自己而活。

时代的确不一样了。

如果过去「忍气吞声」是婚姻里女性的主色调,

现在的时代,更多倡导的是女性为自己而活。

大表姐身边的朋友小茵(化名),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小茵年轻时长得很漂亮,也很有才华和灵气,在婚恋时期却遇人不淑,结婚后才发现丈夫婚前并不诚实,瞒着她四处欠了很多债,不端正的作风也在婚后逐渐暴露了出来。

尽管身边的人百般阻挠,跟她说「夫妻之间应该共同度过难关」、「离了婚的女人没人要」,小茵也果断选择跟他离了婚。

她深知自己的举动,在老家那个小小的县城,是「激进的」、是「不成体统的」。

但她并不留恋,毅然决然与老家的社交圈割席,一个人去到大城市,独自打拼,重新开始。

独身打拼的日子并不轻松,但小茵脱离了让她内耗的婚姻后,却有了一份从心底升起的踏实感。

用小茵的话来说:「我不会介意亲戚朋友们知道这件事,离婚也并不觉得丢脸或出格。」

「如果我忍耐着稀里糊涂过下去,只会越来越差,越来越失去自己。」

她不想过那种忍气吞声的生活,所以选择离开。

社会的规训是,一个女人如果「嫁错了人」,是一件足以毁灭一生的大事——实则不然。

不幸的婚姻并不丢人,更不能成为让一个女性无法奔向新生活的牢笼——

因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自己无需为那些与自身幸福无关的事所忍耐。

去选择一位自己真正想要的伴侣,无论什么年纪;

去选择生或不生,无论旁人如何议论、插足;

去选择离开消耗自己的圈子,无论是否会经历一段艰难;

去选择出家成为一位修行人,无论红尘里的羁绊多难以斩断;

人生是一个被推倒一面,还是能涌现无数面的多面立方体。

去选择哪种生活,成为哪种人,都可以。

因为一位女性的一生不只有灶台、孩子跟沉默的丈夫,也可以有欲望,愿望,期待,和头也不回的离开。

女性们,祝我们无论处在人生哪个阶段,都能永远不带愧疚的,先选择自己。

祝你「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