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怎样的守卫战最让人为之动容?

是满腔热血与豪情,还是与敌人拼杀到最后一刻?亦或是面对绝境,仍坚守本分,至死不渝?

南宋末年,正值蒙古铁骑蹂躏中原之时,一座城池却成为了元军南下的关隘——这便是两河夹角的襄阳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元军压境四十余年间,襄阳站稳脚跟,三易其主却从未沦陷。直至公元1267年,方显锋芒毕露、气势如虹的蒙古大军终于包围了这座南宋边陲重镇,展开了六年漫长的拉锯战。

当绝望如潮水般淹没,援军迟迟不至时,一个南宋小小知州竟以一城之力,抵挡住了蒙古军二十万大军六连攻城。他不屈不挠的意志,深深烙印在这座古城的墙垛之上。

他,叫做吕文焕。或问苍天,他究竟是何许人也?

那时的襄阳已然是南宋最北的城池,城防坚如磐石

公元1259年,为了抵御北方的金蒙联军,南宋急急在襄阳城周边修建起了一圈高大的城墙,并在主城和副城之间夹道而筑,形成内外两道防线。城墙上还开凿了垛口,可让守兵射箭还击来犯之敌。另外,南宋为确保军粮供应,还在襄阳周边辟田垦地,储备粮食。如此繁复的防御工事,使得襄阳城防坚固无比,成为南宋最坚固的要塞之一。

时至今日,我们仍可看到古襄阳城内外两道城墙遗址。这些砖瓦草木,承载了800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守城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1234年金国灭亡后,蒙古军势如破竹,将目标转向了南宋。两年后的1236年,蒙古军第一次攻克襄阳,但很快便被宋军夺回。此后40多年间,襄阳在宋蒙之间多次易手。

1259年修筑的双重城墙,成为宋军死守襄阳的重要支撑。然而面对蒙古骑兵的狂风骤雨般的进攻,宋军仍屡战屡败,被迫退守长江一线。

待到1267年,蒙古大汗忽必烈亲率20万大军南下,双方展开了六年拉锯战,襄阳的命运也随之天翻地覆。

面对蒙古铁骑,宋军节节败退

公元1267年冬,蒙古大汗忽必烈亲率蒙古、汉军和色目人等共20万大军,分三路进攻襄阳。

此次蒙古军阻断了长江要道,直接对襄阳形成合围之势。他们先修筑工事,围困襄阳城,然后派出員多部攻打其他江汉要塞,以防宋军援兵。接着,蒙古军在襄阳四周挖掘壕沟,修筑木栅栏,将襄阳围得水泄不通。

面对蒙古大军的密不透风的包围网,宋军在襄阳城内外奋力抵抗。此前,宋理宗已经任命时任襄阳知州的吕文焕为安抚制置大使,负责指挥襄阳的军民防御战。吕文焕率领2万宋军,严阵以待。

1268年正月,吕文焕见大势已去,决定孤注一掷,主动出击袭扰蒙古军营寨,希望解除蒙古军的包围。然而宋军疲于奔命,很快陷入重围。吕文焕只得退回襄阳城内,死守城池。

此后六年间,吕文焕指挥宋军屡出襄阳城,试图打通粮道,然而每一次出击都以失败告终。宋军折损惨重,而蒙古军的包围圈却越收越紧。

很快,粮草将尽成为襄阳守军面临的致命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士卒愁苦团团,百姓抱残守城

公元1268年,襄阳被蒙古军完全围困后,援军一直未能救援,粮草已然捉襟见肘。

城中的士兵日夜操练,仍无力改变大势;百姓们挨饿受冻,却不敢有怨言。他们深知,只要自己不离去,吕公的军队就算没粮食,也会和他们共患难、生死与共。

吕文焕深感责任重大,他日夜巡视城墙,察看军民疾苦。见百姓饥寒交迫,士卒又担惊受怕,吕文焕只得慷慨解囊,救济军民,并亲自下厨煮粥分给百姓充饥。

然而能为百姓做的太少太少,吕文焕惟有倚墙长叹。他默默祈祷,望能撑到援军到来的那一天。

就在这危急存亡之秋,襄阳百姓也自发参与到战斗中来。他们组建起民兵队伍,充实了守城力量。据《宋史》记载,当时“妇女百余人,御火自焚,士女登城击贼者十余万人”。

在绝地反击中,军民众志成城,誓死抵抗蒙古铁骑。

六年后,吕文焕面临残酷选项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六年的围城战令襄阳城已经濒临崩溃。城中军民饿殍遍地,援军仍无影踪。

公元1273年冬,蒙古军敕令吕文焕限三日内投降。否则一旦攻入城中,必杀城中全部居民。

此时此刻,吕文焕面临两个残酷的选项:

要么和城中百姓同生共死,奋战到底。但一旦蒙古军攻破襄阳城,势必会屠城杀害所有百姓。

要么开城投降,以百姓性命换取蒙古军停战。只是投降之举必被视为叛国,自己和家人也难逃一死。

吕文焕闭门静思良久,终究做出了他认为的唯一正确选择。

1273年12月,吕文焕带领幕僚来到蒙古大汗忽必烈帐下,正式向蒙古投降。蒙古军遵守诺言,并未屠杀城中居民。

吕文焕开城投降后,被忽必烈封为推诚宣尉使,为蒙古攻打南宋作出了突出贡献。两年后的1275年,蒙古军占领南宋都城杭州,宋朝正式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年守城展现的豪情与坚韧,值得敬佩

当历史踏上新的篇章时,我们不应只记恨叛臣吕文焕,也要缅怀他六年来的守城英勇。

尽管开城投降被视为叛国行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吕文焕的决定,避免了屠城的惨剧发生。在绝境中他选择了救民,这份胸怀值得敬重。

更何况,若非吕文焕带领军民顽强抵抗六年之久,南宋的覆灭也许会提前到来。可以说,正是吕文焕率领襄阳百姓,以肉身筑起了一道长城,暂缓了南宋的灭亡。

当我们追问,何以像吕文焕这样的知州小官,有如此坚定的意志和胆魄时,不得不佩服的是,这股力量来源于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

正如历史学家陈寅恪评价吕文焕:“余观其始终一贯主国爱民之至诚,未尝异也。”

结语

六年的襄阳之战,见证了吕文焕与军民的豪情与坚韧。他们以敢于直面绝境的勇气,书写了这段动人的历史篇章。

当我们追问历史,也许难免心存遗憾。但无论是忠心或背叛,每一个历史人物的心声,都值得我们去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