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万平新

《我如何将女儿送进北大》一书,是重庆知名作家、资深记者刘万平先生的新作。读完该书,余味悠长、思绪起伏。我告诉我的女儿,我现在读这本书为时不晚,让我深受启迪。这本书既有培养孩子的方法论,更有励志故事。

我先认识嫂子,然后才认识的万平哥。十多年前,我在石柱县文化广电局工作,带着“石柱土家啰儿调”传承人刘永斌、刘长珍父女,到重庆湖广会馆和观音桥等地传唱土家民歌。以歌交流,认识了嫂子。嫂子介绍说,她老公姓名和我相差一个字,也有一位漂亮可爱的女儿,我瞬间记住了刘万平这个名字。

因为这个缘分,我和万平哥相识了。在进一步了解中发现,我们不仅姓名相近,而且石柱、忠县一衣带水,等同老乡;万平哥早年在万朝乡忠县煤矿工作过,这里就是我的老家。这让我更加希望对这位刘家哥哥深入了解。

读完《我如何将女儿送进北大》,我才真正走进了万平哥的人生。书中写到,万平哥从小背着弟妹上学、上课,帮助父母分担家庭重任。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交不起3.5元学费,而与考上的重点中学失之交臂。辍学后在家务农,穷则思变,他学过理发手艺,挣钱补贴家用。之后,他有幸进入地处石柱县万朝乡的忠县煤矿当井下掘进采煤工人。因为煤矿工作辛苦,又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才有了他后来勤奋自学读书改变命运、书写文章改变人生的新天地。

书中说“从为生活而奔波到为生命而挣扎,成为了我最初成长历程中最原始也是最真实的动力。”“井下锤炼意志,学习拓展视野。在交错中,我完成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函授学习,然后才告别了黑洞,在矿部当上了宣传干事。这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远大目标的萌发。”

万平哥是幸运的,他幸运地走进了忠县煤矿,靠体力吃上国家粮,又靠勤奋努力成为了记者、作家,走出了忠县煤矿。

后来,万平哥走出大山、且行且歌,到省会四川成都打拼,随着重庆市的直辖又回到了山城,开创了一片新天地,采访和采风足迹遍布全国,行走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书籍50余部,成为丰产作家和优秀新闻工作者。

万平哥的励志故事,无疑在他女儿的心中播撒了勤奋好学的种子,萌生考入北大的梦想,并有了不畏艰难、执着前行的动力,最终实现了理想。

苦难人生激发斗志,是代代相传通向成功的传家宝。

读小学的时候,我和同学去过万朝的茶园煤矿、忠县煤矿背煤炭搞勤工俭学,大家觉得好玩,带着头灯也曾去漆黑的矿井下,推着翻斗车体验采煤工人的苦与乐,全然没有考虑安全问题。后来上中学时,老家的一位堂兄、堂姐的丈夫谭大哥先后在万朝的煤矿矿难中付出生命的代价。我能体会万平兄书中提及的煤矿往事。

如今,万平兄依然保持旺盛的精力,从事新闻工作、公益事业和刘氏家族事务,还接连出版《我如何将女儿送进北大》《孝心不能等待》两本新书。他把女儿送进北大,还带着父母出门旅游。我想,万平哥一定是发挥在煤矿黑洞顽强掘进的精神,保持了自强不息的勤劳本色。他确实做到了,也为我树立了榜样。

人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一切都不晚。即使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向励志之榜样刘万平学习,依然会获得成功。还在求学路上的女儿,北大的莘莘学子也做出了示范。只有努力,才有幸运。

感谢《我如何将女儿送进北大》带给我的精神食粮,它将成为鼓励我继续前行的力量。

(作者刘建平,男,土家族,研究生,民盟盟员,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重庆市作协会员,石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现任石柱县民委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县政协委员。出版专著《龙河的记忆》《走进大学走进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