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证据法的理论反思》

作者:郑飞 著

ISBN:978-7-5764-1079-2

定价:68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证据传统、证据制度和数字证据三个方面对证据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共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主要从证据传统的角度对三个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即系统反思了刑事证据法的二元主义传统;探究了理性主义传统中的威格莫尔证据法思想;从跨学科的角度综述了证据科学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走向做了些许预测。

中篇主要从证据制度的角度对四个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一是提出了证据属性层次论,并基于此系统反思了证据规则的结构体系。二是梳理了证据法的几种运行机制,并基于此分析了证据法的直接和间接社会控制功能。三是从拯救社会公德的角度对不得用以证明过错或责任的证据规则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四是从法律实践中系统总结了中国司法专门性问题解决的“四维模式”。

下篇主要对数字时代的三个证据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一是从整体视角系统反思了数字时代证据法的挑战与变革。二是对大数据证据的三大审查判断难题做了理论反思。三是对数字时代的前沿问题刑事抽样取证做了多角度的理论反思。

作者简介

郑飞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新技术法学”虚拟教研室和虚拟研究小组发起人,主攻证据法、诉讼法、法理学和刑法学等传统法学,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法学。入选北京市“百名法学英才”,北京交通大学“青年英才培育计划”II类。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证据性权利研究》(独著)、《无罪裁判的证据逻辑》(独著)、《证据法的根基》(合译)、《人工智能法学》(主编)、《中国人工智能法治发展报告》(主编)、《中国区块链法治发展报告》(主编)、《贪污贿赂罪 无罪判例规则与辩护攻略》(主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 录

上篇 证据传统的理论反思

第一章 刑事证据法的二元主义传统 / 3

第一节 理性主义传统及其对刑事证据法的影响 / 4

第二节 从理性主义传统到个人权利传统 / 9

第三节 二元主义传统的核心要素和共享原则 / 11

第四节 二元主义传统与刑事证据法的重塑 / 20

第二章 理性主义传统中的威格莫尔证据法思想 / 30

第一节 前威格莫尔时代的证据法学 / 30

第二节 威格莫尔证据法思想概述 / 34

第三节 理性主义传统中的威格莫尔 / 40

第三章 证据科学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走向 / 45

第一节 应该建构什么样的证据学科?/ 45

第二节 证据学科称谓及其理论体系发展的历史考察 / 47

第三节 对相关学说观点的类型化分析与批判性反思 / 56

第四节 中国证据学科的未来走向 / 64

第五节 中国证据科学的使命 / 74

中篇 证据制度的理论反思

第四章 证据属性的层次性与证据规则的结构体系 / 79

第一节 证据属性的理论纷争 / 79

第二节 证据属性的类型化 / 82

第三节 证据属性的层次性 / 91

第四节 证据属性研究范式的转型 / 99

第五节 比较法视野下的证据属性与证据规则体系 / 101

第六节 以证据属性层次论重塑我国证据规则体系 / 105

第五章 证据法的运行机制与社会控制功能 / 111

第一节 社会失范与证据规则的缺位 / 111

第二节 证据法的规范体系与价值追求 / 114

第三节 证据法运行机制的类型化分析 / 117

第四节 通过证据法的社会控制 / 123

第六章 拯救社会公德的证据法药方 / 130

第一节 错误的常理推断与价值权衡 / 130

第二节 它山之石:美国不得用以证明过错或责任的证据规则 / 132

第三节 可以攻玉:采用不得用以证明过错或责任的证据规则 / 137

第四节 拯救社会公德的“鸡尾酒”疗法 / 142

第七章 中国司法专门性问题解决的“四维模式” / 144

第一节 整体视角下的中国司法专门性问题解决模式 / 144

第二节 从“一维模式”到“四维模式”的历史演变 / 147

第三节 “四维分享模式”的角色分派与功能定位 / 158

第四节 “四维分享模式”的潜在风险与功能异化 / 164

第五节 如何减少“四维分享模式”诉讼成本 / 171

下篇 数字证据的理论反思

第八章 数字时代证据法的挑战与变革 / 175

第一节 数字时代司法事实认定的发展趋势 / 176

第二节 数字时代证据法的深层挑战 / 185

第三节 数字时代证据法的变革方向 / 194

第九章 大数据证据的审查判断难题 / 200

第一节 大数据证据的证据种类归属难题 / 200

第二节 大数据证据的相关性审查难题 / 205

第三节 大数据证据的可采性审查难题 / 212

第十章 数字时代的刑事抽样取证 / 218

第一节 抽样取证规则的立法发展与语词辨析 / 220

第二节 刑事抽样取证证据运用的性质辨析 / 223

第三节 数字时代刑事抽样取证规则的体系化 / 227

后记 / 235

目录可上下滑动查看

后 记

本书是作者从10余年发表的证据法学论文中精选的10篇论文,基本反映了作者从2011—2023年的整个证据法学研究历程。尽管每一个时期都有研究的重点,但证据传统、证据制度与数字证据三个研究方向已然成了作者持续不断的研究重点。

第一个探索时期(2011—2014年),重点对证据传统进行系统的梳理。2011年9月,作者从法学理论硕士生跨专业考取证据法学博士生。受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前副校长张保生教授的影响,基于自己的法学理论背景,开启了对证据传统的爬梳。首先是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专注于对英美证据法集大成者威格莫尔证据法思想的研究,在《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11期上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论理性主义传统中的威格莫尔证据法思想及其启示》(即本书第二章)。读博初期,由于自己的无知,选择了一个比较宏大的博士论文选题,试图将证据学科体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对证据法、证据学和证据科学等语词进行系统的学术史梳理。然而,深入研究后发现自己的能力与愿景完全不匹配,遂在博士二年级放弃了该选题。幸运的是,承蒙编辑不弃,该选题的前期研究成果《证据科学的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最终发表在《环球法律评论》2015年第4期(即本书第三章)。正当作者为博士论文选题迷茫之际,得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远渡重洋赴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访学,在威格莫尔特座教授罗纳德·J.艾伦的精心指导下深入学习英美证据法。在面朝蔚蓝色密歇根湖的法学院图书馆里,我翻到了英国约翰·杰克逊(John D. Jackson)教授和瑞士萨拉·萨默斯(Sarah J. Summers)教授合著的《刑事证据法的国际化——超越普通法和民法传统》(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Criminal Evidence: Beyond the 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Traditions)一书。该书在梳理理性主义传统和个人权利传统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若干证据性权利。正是在该书的启示下,作者最终将博士论文题目定为了“证据性权利研究——以刑事被追诉人的权利保障为中心”。本书第一章就是作者在博士论文部分内容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第二个深耕时期(2014—2019年),主要对若干具体证据制度的深入研究。2014年7月,博士毕业后,作者来到了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任教,研究重点逐渐开始从证据法的理论传统落地到具体的证据制度。其实早在读博中后期,作者已经开始关注具体证据制度,在《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上发表了《证据法的运行机制与社会控制功能》(即本书第五章),在《理论月刊》2014年第1期发表了《拯救社会公德的证据法药方——论不得用以证明过错或责任的证据规则》(即本书第六章)。具体证据制度的研究旨趣也持续到了现在,其中有两篇代表作。第一篇是作者自认为的真正的学术入门之作,即发表在《政法论坛》2019年第3期上的《论中国司法专门性问题解决的“四维模式”》(即本书第七章),第二篇算是作者在国内刑事证据法学圈的“成名作”,即发表在《法学研究》2021年第2期上的《证据属性层次论——基于证据规则结构体系的理论反思》(即本书第四章)。

第三个扩展时期(2019—2023年),主要是对数字时代证据法挑战的理论反思。2019年评上副教授之后,作者基本实现了“研究自由”,开始发起成立了针对本硕博学生的“新技术法学研究小组”(2019年)和针对高校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的“新技术法学虚拟教研室”(2021年),努力开拓新技术法学教育的“北交模式”(如有兴趣,请关注“新技术法学”公众号)。基于此,作者在证据法方向的研究重点也逐渐转到数字时代证据法面临的新兴问题,逐渐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包括在《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上发表的《大数据证据适用的三重困境及出路》(与马国洋合著,部分内容修改成本书第九章),在《地方立法研究》2022年第3期上发表的《漂向何方:数字时代证据法的挑战与变革》(即本书第八章),以及在《求是学刊》2023年第3期上发表的《论数字时代的刑事抽样取证》(即本书第十章)。

在作者10余年的证据法研究中,有幸得到了诸多师友的帮助与支持:包括中美两位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前副校长张保生教授和威格莫尔特座教授罗纳德·J.艾伦的悉心指导,田夫、吴洪淇、尚华、冯俊伟、张伟、黄石、吴旭阳等师兄师姐的大力支持;樊传明、强卉、曹佳、阳平、贠丹、董帅、熊晓彪、徐拿云、陈苏豪、张硕、周鸿焕等同门对部分论文写作与修改的意见和建议;我指导过的本科生和硕士生马国洋、杨默涵、朱溯蓉、张良、万丽新、符缤等对部分内容的审校修改;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于亚光书记、李巍涛院长和各位同事的帮助与支持以及本书各章所发表期刊编辑蔡巍、王雪梅、李强、顾理辉、刘芮含、于贺清、徐菁菁、胡志平、李宏弢的垂爱。

当然,最重要的还要特别感谢我最亲最爱的家人!他们是承担更多育儿责任和家务劳动的爱人张锦,晚年背井离乡赴京为我们照顾乐宝的岳父岳母,在老家替我尽孝照顾父母的大姐二姐,以及辛苦养育我成才的父亲母亲大人。谨以此书献给您们!

郑飞

2023年6月30日于红果园

后记可上下滑动查看

宝禄斋·立格文集

新书预告《无罪裁判的证据逻辑》即将上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容来源:第七编辑部

编校排版:信息中心

审核签发: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