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物联网、智能汽车、工业互联网等新兴应用方兴未艾,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芯片技术及其行业的发展。

深圳市科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通技术”)就是一家经营芯片的拟上市公司,产品包括 FPGA及组件、ASIC等,主要应用于智能汽车、数字基建、工业互联、能源控制、大消费五大领域。

作为一家想要踏入深交所创业板大门的拟上市公司,科通技术极力将自己打造成“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其曾在早前多版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中自称是一家国内知名的芯片应用设计和分销服务商,并多次提及“芯片应用设计服务”等词句。

显然,交易所并不认同科通技术的这番剖白,要求科通技术修订招股说明书等信息披露文件内容,避免夸大性或误导性陈述。

在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回复意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科通技术所属行业为批发业,公司从事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主要通过购销差价获得利润,并不从事芯片设计或生产工作。

科通技术实为一家串联芯片产业链上游“芯片设计及生产”和下游“芯片终端产品制造”的分销商。

基于此,科通技术申请上市创业板之举不免令人疑惑,受制于上游供应商授权的背景下,其核心技术及竞争力真的符合创业板定位吗?

撰稿/朱之焱

编辑/杨墨含

分拆重组迷人眼,财务指标显疑团

据招股说明书披露,科通技术的实际控制人为康敬伟先生。

他曾将旗下传统集成电路及其他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整合到Comtech Group,该业务于 2004 年成为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Comtech Group,Inc.(后更名为优创科技集团公司)的重要业务之一;

他控制的另一家公司硬蛋创新,于2012年收购优创科技集团公司的部分芯片分销业务,以及2013年收购Cogobuy.com 平台等资产,并于 2014 年在港交所上市;

2019 年 12 月,硬蛋创新拟将旗下芯片分销业务分拆至 A 股上市,选择以科通工业(科通技术前身)作为拟上市主体,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业务重组和整合。

有了美股上市和港股上市的成功案例,实控人能否成功登录我国A股资本市场?且拭目以待!

此外,科通技术第二大股东在上市前夕的一系列动作也令人疑惑。

据招股说明书和问询回复,由实际控制人沈兵控制的优车易购(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车易购”),2020年7月入股时按照约 3.5 亿元估值“换股”取得科通技术股份。

耐人寻味的是,等到2020 年 9 月、11 月出让股权时,科通技术整体估值已经分别高达 24 亿元、27 亿元。

短短几个月,科通的估值就翻了数倍。

经历了多次股份转让,至2022年5月完全退出科通技术,优车易购共计获得了 6.07亿元的股权转让款,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据媒体报道,优车易购实际控制人沈兵1998 年曾与科通技术实际控制人的父亲、兄弟等人共同创办了重庆松日电机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被吊销。

作为科通技术的第二大股东,在公司申请上市前夕激流勇退,到底是急于变现获取回报还是对其IPO的不看好呢?

交易所也就此情况做出问询,要求科通技术解释短时间内股权价格大幅上升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对优车易购利益输送情形,是否涉及股份支付相关情形。

虽然科通技术的估值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上升,但是其财务指标却并不亮眼。

2020 年度、2021 年度、2022 年度、2023 年 1-6 月(以下简称“报告期”),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9.14%、7.71%、7.78%和 9.79%,而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分别为9.53%、10.08%、9.33%、8.73%。从盈利能力看,科通技术的产品并没有明显的竞争力。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3.44 亿元、21.85亿元、40.14亿元和 49.85亿元,金额较大且呈逐年上涨趋势,占各期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 18.61%、53.56%、64.23%和 65.17%。

同时,报告期内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分别为 12.11 次、5.47 次、2.37 次和 1.38 次,下降幅度较大,且低于同业可比公司均值。存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产品的变现效率,数值越低,意味着企业产品变现能力就越差。

在一系列分拆重组和股权转让操作后,科通技术的估值得到了大幅度上涨。然而,科通技术的行业属性和财务指标却给企业的经营情况蒙上了一层迷雾。无论是盈利能力还是营运能力,都未见到科通技术相对于同业公司的明显优势。想要了解其真实情况,恐怕需要更深入的审视和解释。

上游供应商“卡脖子”风险高企

当下,我国仍然面临着部分高端电子元器件领域的关键技术被海外厂商所垄断的不利局面,芯片进口依赖度仍然较高。伴随国际贸易摩擦不断,部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限制我国部分实体企业购买先进芯片产品或获取先进芯片制造技术。

报告期内,科通技术授权分销业务代理的海外原厂芯片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较高,包括Xilinx(赛灵思)、Intel(英特尔)、SanDisk(闪迪)等国外知名厂商。其中,赛灵思是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部就设在美国。公司的其他大供应商,如英特尔、闪迪等,也是美国的知名企业。

面对这种形势,科通技术自己也在招股说明书中承认存在授权取消或不能续约的风险,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各期,按照含返利的目录采购价格口径,科通技术向第一大供应商 Xilinx(赛灵思)采购金额占总采购金额比例分别为 71.99%、74.12%、73.84%和 75.31%,占比极高。

赛灵思是全球最大的可编程芯片(FPGA)厂商。2022 年中国 FPGA 市场规模为 269.90 亿元人民币,其中赛灵思的市场份额占比约 45%。

芯片原厂授权代理是分销商在市场上稳健发展的基石,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原厂取消或不续约授权,导致公司无法采购部分国外原厂产品,或下游客户受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导致产能需求下降,公司的经营何以为续?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科通技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63 亿元、-2.40亿元、-1.48亿元和-6.68亿元。

对此,科通技术解释称,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主要原因为:公司的上游是知名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商,其付款要求高,通常要求预付货款或给与公司30 天左右的账期;下游客户主要为能源控制、工业互联、数字基建等领域的产品制造商,其信用状况良好、合作历史较长,通常给与较长账期,公司采购付款周期要短于货款的回收周期。

显然,科通技术在产业链下游也没有占据有利的行业话语权,客户的应收账款给科通技术的现金流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当前,公司面临着上游供应商集中且多为限制出口国家的情况,卡脖子风险高企;而下游客户则带来了高额的应收账款问题,造成了公司的现金流压力。一旦上游供应商增加分销商,尤其是资金更雄厚、现金流更健康的分销商,就会极大加剧科通技术面临的竞争。这种情况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变得尤为关键。

研发费用和研发成果遭深交所质疑

从创业板定位的指标要求上看,2020 年至 2022 年,科通技术研发费用分别为2825.11 万元、4561.96 万元及5918.08万元,复合增长率为44.73%,无疑是符合创业板定位相关指标的。

但是高额的研发投入下,科通技术却收获寥寥。审核问询回复显示,科通的核心技术为芯片应用设计技术,只有 15 项。专利方面,截止到2023年10月31日,公司取得的专利总计为23项,其中发明专利仅仅只有4项并且所有专利都是在2020年及其之前申请。

上述研发成果与高涨的研发费用并不相称。尤其是2021年和2022年近乎翻倍的研发投入的成果何以体现呢?无怪乎交易所追问其核心技术的取得方式、应用情况了。

报告期内,科通技术营业收入分别为42.21亿元、76.21 亿元、80.74 亿元及 35.07亿元。但是,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只有0.67%、0.60%、0.73%、0.77%,全都低于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

如此看来,科通技术仅仅依靠少量核心技术和几项发明专利,就取得了数十亿元的收入回报。我们不仅担忧,企业是否对这些核心技术和专利过于依赖?一旦发生商业泄密,或者同行业出现更具竞争力的新技术,是否会对公司的业务稳定性和成长性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交易所对于这个情况也十分关注,对科通关于核心技术的认定、成果体现、商业秘密保密制度及执行情况、既往是否有涉及商业秘密的诉讼或纠纷等情况都进行了问询。

此外,科通技术研发费用的认定标准也需要打个问号。

2023 年 上半年,有媒体报道其母公司 2019-2021年研发费用率低于3%,能否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复审还存在变数。

科通技术声称其已通过审核并完成公示程序,但是据披露,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与审计报告研发费用存在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公司对审核问询的回复

对此,交易所在第二轮问询中要求科通技术说明发行人母公司在不同口径下归集的研发费用具体金额及差异,进一步说明前述研发费用的归集是否合理。

科通技术称,差异主要存在于人工费用。科通未将 FAE人员纳入财务报表审计的研发人员,但将 FAE 人员纳入高新企业认定的科技人员范畴,使得科通技术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人员研发费用高于审计报告。

《华财信息》要提醒大家的是,FAE人员,即现场应用工程师,又称售前售后服务工程师。

可能将 FAE 人员纳入高新企业认定的科技人员范畴并不违反相关规定,但是投入的相关费用显然并不能转化为企业的研发成果。若企业也将此认定为自己的研发实力,是不是掩耳盗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