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正值中国戏曲艺术在上海滩繁荣发展的时期,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也举家搬迁到上海。尽管他在北京已经名声大噪,但上海民众耳熟能详的是本地海派文化的韵味。此时他想在上海打开局面,再次一炮而红,重现北京的风采并非易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彼时的上海滩,各类广告铺天盖地,充斥于各大报纸之中,因为很多内容都是为了捧某个角,大肆宣传,各种浮夸之辞已令读者习以为常,但梅兰芳想靠报纸广告宣传那必须要独出心裁。

为了能让梅兰芳的名字迅速在上海市民中产生影响,让市民们对梅兰芳产生兴趣,戏班子绞尽脑汁,最后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宣传活动。

他们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虽然买下了在报纸的重要版面上,但是并没有冗长3繁复的溢美之词,而是仅仅刊登了三个大字——“梅兰芳”。此举在那些长篇大论,辞藻华丽的文章广告中犹如一股清流,很快就吸引住了大家眼球,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好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天,这三个字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市民们不禁纷纷猜测:“这梅兰芳究竟是何许人也?”

到了第二天,报纸上依旧保留了同样的广告布局,只有硕大的“梅兰芳”三个字再次占据版面,更加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

随着日复一日的持续投放,梅兰芳这个名字就像一种神秘的力量,逐渐渗透到上海市井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街头巷尾都能听到人们饶有兴趣地询问:“你知道梅兰芳吗?”这种新颖独特的广告方式,不仅成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更是激起了大家对梅兰芳其人其艺的强烈好奇。

一周的时间过去了,市民们对于梅兰芳的好奇与期待达到了高潮。终于有一天,报纸上揭晓了谜底,详细介绍了这位神秘人物的真实身份:“梅兰芳——京剧名旦,以其卓越的艺术造诣享誉梨园,将于今晚在上海某某戏院精彩亮相,诚邀广大戏迷共襄盛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则详尽的广告一经发布,戏票瞬间销售一空,市民们都迫不及待想要亲临现场,一睹梅兰芳先生的风采。

正是通过这次匠心独运的广告宣传,梅兰芳先生在上海的第一场演出盛况空前,座无虚席,自此梅兰芳先生在上海算是扎稳了脚跟。

然而,风云突变,1937年,日军侵华打破上海的宁静,这座繁华都市也很快沦为了殖民地。

侵华日军深知梅兰芳在中国及国际上的巨大声誉,尤其是他早年曾在日本有过精彩的演出,给很多日本观众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因此,当得知梅兰芳居住在上海时,日军意图利用他的影响力,邀请他担任所谓的“形象大使”,并要求他在日占区进行演出,以此粉饰太平,安抚民心。

但梅兰芳先生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合作,为了摆脱日本侵略者的纠缠,他先是选择避居于相对安全的上海租界,随后又辗转至香港暂避。

不幸的是,1941年,香港也告沦陷,日军的魔爪再度伸向了他。面对日军一次又一次的威逼利诱,梅兰芳决心以无声的抗争回应,他毅然决然地留起了胡须,这对于一名京剧旦角演员来说,无疑是职业生涯中的极大禁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梅兰芳对外宣布,因年事已高,决定退隐梨园,不再登台演出,以此表达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抗议和决不为侵略者唱戏的坚定决心。

然而,丧心病狂的日寇并未因此罢手,他们甚至以梅兰芳家人的生命安全作为威胁,迫使梅先生返回上海。身处两难境地,梅兰芳出于对家人的深沉挚爱,不得不回到上海,但他始终坚守原则,即使面临再大的压力,也绝不为日军登台献艺。

期间,日军曾开出极为丰厚的条件,许诺只要梅兰芳肯登台演出,便赠送100根金条作为报酬。此时的梅兰芳,因长时间未登台,家庭经济状况日益拮据,生活陷入困顿。

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守心中的底线,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宁肯变卖家中的自己心爱的古董和北京的祖宅来维持家用,也不肯接受日寇的金钱诱惑,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为了彻底摆脱日军的纠缠,梅兰芳甚至采取极端措施,请求医生给自己注射伤寒疫苗以引发高烧,借此逃避演出。

八年坚守,终于等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好消息传来,梅兰芳激动不已,他立刻剃掉了蓄积了整整八年的胡须,重新穿上华丽的戏服,在庆祝抗战胜利的大会上,深情演绎了京剧《刺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年漫长的坚守,终得云开见月明,梅兰芳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中国艺术家的崇高民族气节。他那份坚守正义、忠贞不渝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