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又出黑科技,“等离子护盾”能抗一切物理攻击,中国版星球大战即将上演?

1月24日,香港《南华早报》刊登了一则新闻,国防科技大学又研发出了一个黑科技——“等离子护盾”,据说可以抵挡一切物理攻击。外国网友惊呆了,果然,中国人肯定在月球背面得到了外星科技!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等离子护盾”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离子护盾”是什么?

在我们这个星球,可以将物质分为4种形态,固体、液体、气体还有等离子体。

原子,作为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内部包含了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环绕其周围的带负电的电子。当物质受到足够的热量或其他外部条件的影响时,这些外层电子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变得自由自在,我们称之为“电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离之后,物质便发生了质的变化,它由原本的分子结构转变为一团均匀的“浆糊”。这团“浆糊”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共同组成,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离子浆”。令人惊奇的是,尽管离子浆中正负电荷数量庞大,但它们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使得整个体系呈现出近似电中性的特点。这种特殊的物质状态,我们称之为“等离子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离子体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温等离子体,比如电弧、闪电还有最常见的火;还有一类是低温等离子体,这种等离子体原子核运动速度慢,表现出来就是温度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国防科技大学研发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研究的具体内容。

该研究深入探讨了“柱状等离子体阵列”在高功率微波照射下的物理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实验数据显示,当高功率微波冲击等离子体阵列时,会促使其内部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电子密度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现象使得等离子体在电磁特性上表现出与金属相似的特性,从而实现对入射高功率微波的有效屏蔽与防护。

上面一段内容,大家可能会看的云里雾里,以下给大家总结一下,有亮点很重要。

首先,国防大学的实验对象是等离子体阵列,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已经能够人为制造等离子体阵列了,这个非常关键。具体是怎么制造的,没人知道。打个比方,就是可以把一团高温火焰造成我们想要的形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等离子体阵列在受到电磁脉冲攻击的时候,会形成一个电磁特性与金属类似的防护罩,这个防护罩能保护内部电路不受干扰。

后者的应用范围很广泛,这里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抗脉冲干扰和战机隐身。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核物理学家就敏锐地观察到,原子弹试爆时,特定范围内的无线电子设备会出现功能失效的现象。这一发现引起了美国和苏联的极大兴趣,他们开始着手研发一种名为EMP(电磁脉冲)的炸弹,这种炸弹的设计初衷是专门用于摧毁对方的电子设备,而对生物体的伤害相对较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MP攻击通常被形容为仅针对设备的“精神”层面发起攻击,使其丧失功能,而设备的物理结构则保持完好无损。因此,它常被称为一种“魔法攻击”,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物理打击。

随着EMP炸弹的出现,研发相应的防护技术也成为了当务之急。

苏联人的解决方案相对直接,他们认为EMP对无线设备和芯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他们倾向于避免使用芯片,对电子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大家都知道,毛子技术路线走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则从金属对电磁波的屏蔽作用入手,早期的方法包括在关键部位加装金属屏蔽网,或使用特殊金属材料来降低EMP的穿透力,但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问题在于,武器装备的设计往往具有复杂的形状和结构,如棱角分明、不规则的外形,以及需要留出炮孔等。这些因素使得金属屏蔽网难以完全覆盖,并且很难有效防御电磁波的衍射效应。科学家们后来发现,等离子体对电磁波具有屏蔽作用。实际上,当飞船返回地面时,进入大气层时出现的黑障现象,正是由飞船表面材料等离子化所产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国防科技大学搞的等离子护盾可以抵御电磁干扰,可以用在无人机上。另外也能用在飞机、坦克、舰艇的隐身上。以后飞机的气动外形不必设计成特定形状,因为只要外面有一团等离子团就不会产生电磁反射信号。因为电磁信号被等离子团给吸掉了,没有反射信号,地方雷达什么也看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说能够抗一切物理攻击,目前还为时过早,那必须要上高温等离子体,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当然如果做成智能化的,比如只有雷达探测到敌方导弹攻击时,才制造高温等离子体阵列,瞬间温度能达到5000摄氏度至上万度,钨合金穿甲弹都能融化。那么这也可以说是能防御一切物理攻击了,导弹来了可以瞬间汽化。坦克要有这个装置,还要什么爆反装甲?国防科技大学再加把劲 ,说不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