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朝服饰文化的历史背景

继承了隋朝统治的大唐帝国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它在华夏大地上维持了近三百年的统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到了巅峰。

唐朝(公元681—907年)的疆域面积在顶峰时期达到了1251万平方公里。东到朝鲜半岛,西抵咸海以西,南达越南顺化,北至包贝尔加湖。唐朝初期采取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和雇佣劳役、租赁土地的方式,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地域辽阔,物资丰富、政令统一的唐王朝,与边陲的突厥、吐蕃、南诏等地及诸多少数民族交往频繁密切,使得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分外活跃、兴盛。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聚集了世界各地往来的商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国富民安,社会各方面都欣欣向荣,对外的政策和域外文化十分宽容。于是唐朝在经过贞观之治(627—648)和开元盛世(713—741)的大繁荣后,国家经济飞速发展,造就了一个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空前强大的王朝。

唐朝营造出一种充满自由、注重个性发展和青春、活力的文化氛围,形成了引进与吸收大量外来文化,不断革新与创造自身文化的高潮。它政治昌明、对外兼容并包,从而使得文化、艺术都迅猛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汉本民族的传统基础上,各种艺术形式中,或多或少都融入了外族文化,得到创新和变化。这时期的服装,是以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导,包容和融汇了异族服饰的元素,由于自信心的提升和民族凝聚

对于异族文化不但不会排斥和抵触,反而使得其成为自我提升的给养,发展形成了大唐盛世极其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中华主体的服饰文化。这也就是唐朝服饰雍容大度,自由华贵的缘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2唐朝的冠服制度

在封建社会冠服制度,象征了权力和等级。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由于受儒文化中恪守祖先之法令为忠孝之本的思想的影响,因此不可违背先王的遗制,在服饰上体现为强调遵循古法的衣冠制度,其中祭服和朝服作为大礼服或称法服更不能违背。

这也突出了封建社会服饰的封闭和保守,因此作为常服的宫廷日常服饰也同样具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著名的“武德令”颁布于唐高祖武德七年,“武德令”中就包括了对服装的要求,“计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十二;命妇之服六。”唐朝制度上对于参加重要政治活动的朝服以及参加祭祀活动的祭服(又称为具服)与隋朝基本相同,但比隋朝的形式更加华美更加富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平时生活所穿的常服或称燕服以及在一般场合穿的省服或称公服则独具唐朝特色,开创了如缺胯袍、半臂、褊裆等的形式,主要是使华夏传统服饰与南北朝流行的胡服以及中亚地区和西北鲜卑的服饰相结合。

在官服上则采用了整理或修缮后的周汉时期制度。唐朝形成了对面料、颜色、形制等都比较规范的完整的服饰体系,也较大的影响了以后的冠服制度。在唐以前,如隋朝,士卒都可以穿黄色的衣服,当时黄色是可以上下通服的。

从唐朝开始,人们认为赤黄近日头之色,日象征着天子的尊位,又因为“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因此规定赤黄(即赭黄)为皇帝常服的专用之色,也就是除皇帝以外得所有臣民均不可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高宗李治在位之初,还允许一般百姓和流外官员使用偏冷光色的柠檬黄,但在其即位中期公元668年起,因担心与天子之黄混淆,则规定无论官民都不可再服黄。由此,帝王的象征和权力的代表,就是尊贵的黄颜色。

唐高祖皇帝对于大臣的常服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例如:亲王及三品以上的官员,采用紫色绫罗袍服,上有大团花的图案并佩玉带钩;五品以上官员,采用红色绫罗上绣小团花图案并配草金钩腰带的常服;官职六品,佩戴犀钩腰带。

制作常服则使用黄色双钏l(即柠檬黄几何纹)绫;七品官员,腰带采用银筠(即环扣),衣服材料采用绿色几何纹路绫,几何纹常为双巨、龟甲、十花;九品官职在用瑜石带钩为腰带,青色丝布杂绫做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627—649年为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在他的统治下,唐朝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各民族相处融洽。他提倡停止武事,振兴文教,主张以文治国,赐大臣们进德冠,与此同时更细致的规定了不同官职的官员使用不同色彩的常服。

这样的规定在《新唐书·车服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例如规定官职在三品以上的官员,袍衫采用紫色,腰带采用十三跨金玉带;四品官员,袍衫采用浅绿色,腰带采用九筠银带;八品九品腰带均采用八绮瑜石带。

前者袍衫采用深青色,后者袍衫采用浅青色;其余则用黄色七绮铜铁带(但高宗李治在位中期即公元668年起又禁止除天子以外的人使用黄色)。由于早在春秋时期齐桓公穿紫色,而随后也一直采用紫色制作上品官员的服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在公元662年即唐高宗龙朔二年,因为担心八品官员的深青色会和紫色相混淆,所以将八品袍服改为碧绿色,从春秋直至明朝紫色作为上品官员服饰色彩的格局才被打破,随后采用大红色代替了紫色出现在服饰文化的历史上。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像唐朝制定的如此细致严格的色彩制度是很难严格执行的。唐高宗时期一度出现了百姓和部分官员,在内使用朱、绿、青、紫等颜色,在偏远闭塞的地方更甚至将这些颜色使用在袍衫上,因此又颁布了禁止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4唐朝女子服饰

与中国许多朝代不同,唐朝有着十分积极健康的审美观,人们喜欢丰满、圆润的体态,以胖为美,推崇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唐朝女子的审美需求强烈而大胆,使得美、奇、新成为服饰、甚至是生活的标准。“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唐朝妇女们昂首挺胸以展示美的姿态,走出闺阁去接受社会的评议,处在社会最高阶层的贵族女子,都敢于穿着坦胸露肩的服装,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杨贵妃的三姊,虢国夫人甚至“淡扫娥眉朝至尊”。

更为难得的是,唐朝社会是非常宽容、大度的,它不仅容忍、默许妇女们的种种反传统行为,甚至提倡、赞许和鼓励了这种离经叛道。由于社会风尚的开放与气度,由于大比美蔚然成风,唐朝妇女服装的款式、面料都极为丰富多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汉族式的,各种少数民族式的以及来自域外的,还有回归自然与返璞归真的,五光十色不一而足;面料则上自极为贵重的百年羽毛、绫罗绸缎,下至普通的纱麻之属,应有尽有。

据载,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曾有一条汇集百鸟之羽的裙子,此裙正看成一色,侧看呈另一色,日光下一种颜色,阴影下又呈另一种颜色,且百鸟的形状均可显现出来。

另一条陪嫁的单丝碧罗笼裙,缕金为花鸟,纹样细密,纤如丝发,许多富贵家女子纷纷效仿,山林珍禽几被猎捕殆尽。唐人服饰的流行速度和更新周期也大大出乎今人想象:每当长安推出一新款妆饰,不久后很远的地区就“梳头已学京师样”吲,被当时诗人称为“时世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真正走在服饰潮流最前面的,竟然是原本最严格限制、等级观念最强也最不自由的宫女。

她们不断设计新款服饰,着装比宫外还要大胆,甚至在正规场合的盛装礼服也是露胸的,女性着男装也成为一种时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4.1后妃、命妇的祭服

根据周礼,后妃随帝王参加祭祀、册封、朝会等典礼,王有六服、后有六衣。祚衣王后、命妇所穿的祭服。

位居于诸服之首,相当于帝王的冕服,跟随帝王祭祀先祖时的穿着。衣服整体采用上下连属的袍制,传递出女德专一的寓意,颜色为黑,剪帛为翟形,上施彩绘,当作纹饰缝在衣上。夹里衬以白色纱毂,以衬托衣纹的色彩。

2.4.2襦、裙装

唐朝妇女中十分常见的装束,分上衣和下裙的套装。唐朝的女上衣一般比较短,衣身与袖子比较窄,显得紧贴身体,俏丽多姿。衫,是无袖单衣,具有吸汗的实用功能,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用纱罗制成的夏衣,称“薄罗衫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袖宽博,因其质地轻薄透明而得名,多用于宫娥贵妇,穿着后可透露出肌肤的颜色,晚唐流行。五代后唐庄宗《阳台梦》日:“薄罗衫子金泥缝,因纤腰怯铢衣重。”《簪花仕女图》中所绘的唐朝贵妇,身穿薄罗绣花大袖衫,直领对襟,衣长至踝,内着红色团花长裙。

“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这种服装的真实写照。衫子还可以穿在外,而和衫类似可外穿的、带短袖的衣服是褙子。在每一类中都有多种不同的裁剪式样,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衣服的长短,领子、衣襟、衣袖等部位的形状,以及各种装饰上。

襦,比较短小,是随身的棉衣或单衣。袄比襦长些,但比袍要短,相对襦更加宽松些。袄和襦的袖子都是有宽窄两种的。袒胸是由短襦而来。唐朝女子所穿的襦,除了短的特点外,一大亮点就是领口的多种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圆领外,还有方领,斜领、鸡心领等。宫廷的嫔妃和歌舞伎者最早使用袒领样式的服装,里面不穿内衣,向外袒露着胸部,这样不仅可以显露出颈部的曲线,还可以展现胸部的健美,加之唐代妇女以丰满为美,对胸部的表现就更加突出。

在唐初时,衣身窄小的款式更受欢迎,下装则流行的是高腰裙,臀围处贴合身体,裙长及地,下摆宽大,不但很好的体现了人体线条,还富有飘逸灵动之感。当时女子穿衣时,习惯将衫子下摆束在裙腰里面,所以显得裙子很长,自胸部以下直到地面。

再配上一条迎风飘舞的帔子,使女子们风姿袅娜,神态妩媚动人。唐朝初年,流行由不同色彩的竖条拼缝起来的长裙,上面系到胸部,加上竖条的视觉效果,更显得裙子和下半身的比例修长,独具风貌。由初唐时期到盛唐,女子襦裙装的廓形经过了由紧身贴合至宽松的变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