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建立全民医保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除全体人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医保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然而,随着社会整体形势变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以及医保覆盖面和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医保基金监管正面临利益主体众多、骗保手法隐蔽、涉及范围广泛的局面,“跑冒滴漏”风险点也随之增加。
在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杨淑丽看来,本是老百姓“救命钱”的医保基金,却成为少数违规医药机构的嘴边“肥肉”,成为一些不法分子分而食之的“唐僧肉”。
数据显示,自医疗保障部门成立至2022年底,全国共处理违法违规定点医药机构154.3万家(次),追回违法违规基金771.3亿元,曝光典型案例24.5万件。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医保基金安全监管的重要性。”为此,杨淑丽提出加强医保基金监管队伍建设的建议。她认为,医保监管政策性、专业性强,一些不合理甚至违规违法行为不易识别,且不少骗保行为手段隐蔽,当前医保基金还存在监管队伍不够健全、行业监管和社会监督作用发挥不足、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
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医保基金监管队伍建设的迫切性。
医保基金监管力量主要包括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内设处室(科、股)和医保基金监管专职机构。目前只有14个省(区、市)设立了专职监管机构,配置率为43.75%。省级以下地市和县区专职监管机构的配置率仅为18.62%和5.97%。而在14个专职监管机构中,仅北京、上海的省级专职机构是行政编制,有执法权,其他省份均为监管事务中心、稽核中心、监测中心、结算中心等暂时辅助执法机构,其机构设置缺乏法律法规支撑,在执法活动中面临合法性争议和行政执法程序风险,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基金监管需求。
另外,据有关统计,全国基金监管人员总编制数11409人,其中,医保行政部门内设处室(科、股)人员编制9241人,基金监管专职机构人员编制仅2168人。全国现有定点医药机构80多万家,平均每人监管定点医药机构70多家。杨淑丽表示,市县层面大部分基金监管人员身兼数职,人员编制和工作实际不匹配,很难满足常态化基金监管需要。
如何才能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杨淑丽建议,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制度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参照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区做法,进一步明确基金监管组织体系构建,在国家和省级层面成立专职监管机构,对机构名称、性质、内设部门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进行统一要求,探索推进市县(区)监管机构垂直管理。
其次,守护好“救命钱”,有赖于各部门协同参与。医保基金运作贯穿收、管、支运行管理全流程,涉及医疗服务各环节。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间须不断探索形成协同执法、联防联动的衔接机制,织牢织密医保基金监管网,对过度诊疗、欺诈骗保、乱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强有力震慑。强化医药机构自律管理,引导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和医务人员自觉规范服务行为,增强医保基金安全意识。
另外,杨淑丽认为,各部门形成合力很重要。“要全面拓展社会监督的广度和深度,重点吸收熟悉医药政策、医院管理、财务、法律、物价等业务的人员到社会监督员队伍,实现政府监管、舆论监督的良性互动。总之,不论如何,绝不能让医保基金成为‘唐僧肉’。”杨淑丽说。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03月13日第06版)
作者:张倩 范文杰
版面编辑:陈晶
新媒体编辑:袁天雨(实习)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