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水、传统与跨文化

——阆中春节文化初探

作者:张巧坭

2024年1月17-21日,我有幸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阆中古城进行春节调研,收获颇丰。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但是或许是“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心理,我还从未去过阆中,只是或多或少地知道四川有这么一个地方。于是,我就带着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作为既是“东道主”又是“远来客”的身份来到了阆中,开启了我的春节调研之旅。在调研过程中,在与当地人、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我产生了很多思考,在此取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三点进行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山川形胜与人文习俗的关系。在学习民俗学的几年里,总是听到不同的老师谈到“风土”,讲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状况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身心、文化等造成深刻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记住了这样一个知识点,但其实我并没有深入地理解或者说打心底里认同它,而阆中之行给了我一个深刻体会这种观点的机会。落下闳是阆中市的历史文化名人,也是阆中作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根源和基础。西汉时期,阆中天文学家落下闳应汉武帝之诏前往长安,与邓平、唐都等人共同制定了《太初历》。《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在中国历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正是它确定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时间制度。一开始,我认为阆中因落下闳而宣传自己是春节文化发祥地的说法似乎有些牵强附会,但了解更多信息之后,我发现虽然这种说法仍是有待商榷的,但或许阆中的山川地理确实有培养人的时空感的优势。无论是袁天罡和李淳风金针穿钱眼、修筑观星台的故事,还是阆中古城“前有照后有靠”“风水四象”的风水格局,这些都说明阆中的地理位置是非常独特和罕见的。从上空俯瞰阆中古城所在地,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然山水所塑造的高度对称的完美布局。或许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鬼斧神工的山环水绕之地,当地人对时间、空间的感知都更为具体和明确:一方面,落下闳能够创制太初历或许正是得益于他在生长之地对时空和天文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验;另一方面,阆中人或许也正因为这种对时空的敏感而更加重视春节这一作为岁首的时间标志性的节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传统”的形式与内容。以前每每谈到“传统”,我总会把思绪放到遥远的古代,将它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生活明确地割裂开来。但是通过本次阆中调研,我发现“传统”并不一定总是无比久远的,它既有可能诞生于难以追溯的过去,也可能就诞生于几十年前甚至当下。在访谈当地居民对于近年来春节文化活动的看法时,我们发现不少人对此抱有消极的看法,觉得“现在的年味淡了”“没有以前热闹了”。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我们发现居民们所怀念的过去并不遥远,而就在10余年前。过去每逢春节,阆中市的各个机关单位、工厂、学校都会派出表演队伍上街巡演,舞狮、打鼓等节目各异,街道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表演的主力是诞生于集体经济时代的阆中市各大丝绸工厂,随着丝绸厂的规模缩小甚至解体,春节表演的规模也在渐渐萎缩。而如今由政府主导的春节活动,虽然在具体内容上与过去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它不仅将表演范围限制在了相对狭小的古城核心区之中,而且当地居民在组织和表演的过程中也缺乏参与度和自主性。由此可见,一方面,所谓“传统”,并不仅仅是“古代的”“封建时代的”,它也可以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现代生活,尤其是集体经济时期;另一方面,人们对“传统”的感知和评价不仅是基于内容的,而且也是基于形式的,两者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跨文化思维的重要性。虽然我既不是阆中人,也跟大家同样是第一次去阆中,但是由于四川文化某种程度上的共性,阆中的春节活动对于作为四川人的我来说似乎并没有特别多的新鲜感,一些文化主题的展示似乎并没有完全凸显阆中本身异于四川其他地区的独特性。但在与游客访谈的过程中,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到达阆中的第三天晚上,我们调研小组利用体验醋泡脚的机会访谈了当时同样在店里泡脚的几位藏族游客。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是慕名来阆中旅游、观看春节文化活动的,他们觉得这里过春节的庆祝方式和自己的家乡很不一样,非常有意思。这几位藏族游客来自川西,川西虽然地处四川省境内,但当地的文化与西藏、青海更为接近,整体上属于藏文化区。这样看来,阆中位于西藏、陕西和四川的交界地带,它的春节文化虽然对于川东、川北地区的人来说司空见惯,但对于来自藏文化区和秦陇文化区的游客来说,它是与众不同的。这些春节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不止来源于服务本地,也来源于文化交流。此外,跨文化比较本身作为一种田野调查方法也很重要。由于“身在此山中”,我对阆中春节的许多文化现象很熟悉,也因此常常缺乏发现问题的敏锐度,但通过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们合作调研,我总是能够从他们的视角获得许多启发,这也是团体调研的一大优势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张巧坭

公众号总指导:萧放

内容顾问:朱霞 鞠熙

指导教师:贺少雅

公众号主编:叶玮琪

【风土·田野调查月】栏目责编:江图航

图文编辑:刘菲菲

我们是一个亦庄亦谐

的公众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师大民俗学

关注学术知识│关注生活热点

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