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新中国举行了第一次的大授衔仪式。在这次的大授衔上,共授予了一千多位将军。

而在这些将军中也包括了解放战争中一些起义的原国民党将领,一如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三人甚至还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不过与这三位相比,地位更高,甚至还曾是董其武的顶头上司的傅作义却并没有参加授衔。】

而在谈及为何没有让傅作义参与授衔时,毛主席解释到“授上将对宜先生不是光荣,而是委屈”。

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895年,傅作义出生于山西运城的一户富裕家庭。

优渥的生存环境也让傅作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在考入运城河东学校后,年轻的他接受了孙中山的思想并按遇到了斗争之中,后来年轻的傅作义甚至还参加了娘子关战役。

而后他历经北京军校、保定军校进行也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基层指挥员。

凭借着左右逢源,傅作义一步步的走上了历史的前台。截止抗日战争前夕,他已经履职绥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成为封疆大吏。

抗战时期,傅作义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积极出兵和日军交战,到抗战结束的时候,他已经是华北第二战区的司令。

可以说整个华北地区,没有他的点头,很多大事基本上办不成。和胡宗南等人不同,傅作义性格稳重,老成谋国,他一手发展军事,另一手积极发展农业,在北方修了不少水利工程。有了粮食,他的手下也汇聚了多达50万雄兵,即使是蒋介石,也对他客气三分。

在三大战役时期,眼看华北局势危险,蒋介石建议他放弃华北,南下同杜聿明、黄维等人在淮海和野战军决战。但他深知华北是他的根基,离开了华北,他这50万人只能是任人宰割了,自己早晚会被架空,婉拒了蒋介石的建议。

后来四野大军入关,很快攻克天津,北平陷入重围。此时,他的女儿傅冬菊早已经加入地下党,在党组织的推动下,他决定和平起义,让这座美丽的千年古城避开了战火,这件事可以说是功在千秋,值得浓墨重彩的记一笔。

建国后,傅作义担任了政协委员,长期在水利部担任部长,为推动全国水利工程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抗美援朝打响后,他还建议中央派他的老部下们去朝鲜为国作战。因此在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他没有获得任何军衔的消息传出后,在军界和社会上引起了一些讨论。毛主席也听说了,于是表示:“宜生先生(傅作义)没有获得任何军衔,这不是光荣,而是委屈。”

承认在这件事情上,傅作义有些吃亏。那么为什么他无法获得军衔,主要在于两点。

第一个是他毕竟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而且跟解放军多次作战,不少解放军的名将其实对他有些看法。尽管他和平起义的决定彻底改变了华北战局,但这种看法不会因为这件事而消失。

要知道当时在考察前国民党军官的时候,把所有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起义将领,例如傅作义,第二类是投诚将领,即打过之后,主动投降的,例如郑洞国,第三类是被俘将领,例如黄维。

三类人的待遇完全不同。

起义将领和投诚将领会安排职务,俘虏的则都去了功德林,接受改造后才考虑适当安排一些职务,有的也不安排,只给一个最低生活保障。

但无论如何,他们的进入大授衔名单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他还凭借在水利部们的熟稔,不断当选代表等职务。

第二是傅作义也不符合评军衔的基本条件。

按照当时的规定,必须是在军队有职务的才能评军衔,所以邓小平也没有军衔。

1955年的时候,傅作义已经在水利部工作了好几年,没有部队职务,这一点不符合规定。而且傅作义本人其实也无意争取什么军衔,他个人对此看得很淡。所以总体来看,尽管有人鸣不平,但他其实并没有因此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