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的世界里,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以为的真相;事实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以为的事实;认知非常重要,但是你的认知可能是被操纵的,当很多人的认知都被操纵时,可怕的事情就会发生。

一、愈演愈烈的舆论危机

农夫山泉,正在遭遇一场严重的舆论危机。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天,但热度丝毫没有降低。以前,一个负面事件出来后,只需要等待下一个热搜出来,大家关注的焦点就会转移。这次农夫山泉事件,无论从长度、广度、深度和力度来看,都远远超过了正常负面新闻的传播规律。

今年3月,数万人打着“抵制农夫山泉”的名义,涌入了娃哈哈直播间抢购。十几天时间,娃哈哈直播间的粉丝数量突破500万,翻了6倍。超市里,娃哈哈成了抢手货,很多库存都卖光了。

而农夫山泉的直播间里,评论区要么号召购买娃哈哈,要么攻击主播。数据显示,2月27日,农夫山泉的直播GMV还在100万至250万之间,第二天就下降至75万以下,到了3月4日,直接跌破了5000元。截止目前,农夫山泉已暂停抖音直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钟睒睒亲自撰文《我与宗老二三事》澄清,但大众并没有买账。舆论汹涌, 当卖农夫山泉成了“罪过”,当卖哇哈哈成了爱国,农夫山泉的销量和市值下跌是必然的。

二、认知操纵的七个步骤

想要完成大众层面的认知操作,第一步需要有一个全民关注的事件。比如,哇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引发很多人悼念和追思。

第二步,人肉深挖。有些人在悼念,有些人在看谁没去悼念。当网友发现,身为同行的钟睒睒和农夫山泉并没有公开吊唁,于是被网友深挖。

第三步,瞄准瑕疵。第一,钟睒睒在30年前拿下海南、广西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口服液代理权,却通过“窜货”赚取第一桶金。被宗庆后取消代理权后,钟睒睒又利用原有的娃哈哈渠道迅速将龟鳖丸铺开货;第二,农夫山泉旗下产品曾深陷“砒霜门”,作为竞争对手的宗庆后却在落难时声援钟晱晱。而后者却长期利用“天然水强于纯净水”的公关策略让娃哈哈纯净水陷入不利之地;第三,钟睒睒的长子钟墅子是美国籍;第四,东方树叶包装,充斥着日本元素。旗下另一个茶饮品牌茶π的字体设计得像靖国神社。就连农夫山泉的红色瓶盖被认为是日本国旗……

第四步,扣大帽子。瑕疵,会被贴上标签,会被质疑立场,会被扣上帽子。当钟睒睒成了“忘恩负义”,上演了现实版的“农夫与蛇”,农夫山泉被扣上“不义”的帽子,自然引起的公愤。

第五步,舆论放大。一个人或企业被扣大帽子后,犹如活靶子一样,网友的“舆论之剑”会疯狂射过来。无论是平台方,还是媒体、KOL及普通网民,都容易被情绪点燃、被流量驱使,从而被卷入漩涡之中,就当事者横加指责、破口谩骂。

第六步,人人喊打。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提出一种观点:当个人是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但是,当他融入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失去了判断力。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所淹没,思想被群体所取代。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换取在群体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由此成为乌合之众。很显然,农夫山泉事件中,声讨钟睒睒和农夫山泉,显然是“群体正确”,虽然多数人未必真的正确。

第七步,终身标签。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人往往对标签记忆更深刻。一旦被贴上标签,就会形成刻板印象,在以后岁月中可能会一直被强化,而无法摆脱。

你的认知,可能是被操纵的结果;大众的认知,亦可能是被操纵的结果。操纵者未必是一个人,可能是很多合力导致。恰如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三、几无可能的自证清白

大众被操纵认知后,想彻底扭转几乎可能。因为很多事情是事实,有些事情虽不是事实,但是别人已经接受的事实并且深入人心。当情绪、立场、标签、大帽子占据主流位置后,任何辩驳都显得苍白无力;当一个人或者企业被道德绑架后,没有人会去关心那些事是否合乎法律、是否属于个人自由。一旦陷入自证螺旋,此生难以摆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夫山泉面对这种事件,可采取的措施无非三种,一种道歉、改包装、公子换国籍,但钟睒睒愿意吗?一种深挖同行或对手黑料,找公关公司互黑,把大家拉下水;还有一种就是等待,让时间来化解一些。无论哪种选择,都是艰难的。

结语

现实生活中的强者,在互联网上往往弱者。当互联网上“弱者”联合起来,舆论之势足以排山倒海,只要不是圣人就一定会有瑕疵而被“打倒”,而人世间又无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