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爱孩子的家长是能够区分,作为家长自己的感受和孩子发出的声音。

但是,溺爱孩子的家长实际上只是把自己的担心、恐惧、缺失,投射给孩子。

我觉得作为家长,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时刻场景和特征:

第一、父母觉得你冷

真正爱孩子是让孩子可以接受一些挫折磨难,会给到孩子恰到好处的挫折。

反复练习,才是一个人独立人格被塑造的过程。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是给孩子被当成一个人。

并且,在孩子闯祸后有能力接住。

而溺爱孩子的家长会给到他一个无公害的、理想化的、过分干净的纯洁的环境。

看起来被保护得很好,实际上孩子却像一个折翼的天使。

失去了自我成长、探索和理应受挫的机会。

第二、爸妈怎么会骗你?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允许孩子去做出一些可能会失控的事情,或者,是父母知识领域涉及不到的事情。

他们可能不懂,需要重新去查找资料,找人索要经验。

再通过自己的认知去判断,这么做成的概率和败的概率有多大。

但是,溺爱孩子的家长直接会否定孩子自己生出来的愿望、想法和未来规划要走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只会说一句:“你这些都不靠谱,父母都给你规划好了,我们怎么会骗你?”

实际上,这是父母和孩子亲子关系的粘连。

他不愿意去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成长,因为如果孩子做得不好,有可能自己脸上无光。

也有可能,自己在老年的时候被坑爹坑妈,还需要继续反哺。

第三、你要什么我就给

说前两者过度包裹,占据不同的就是过度的放手。

有越来越多年轻的九五后成了爸妈之后,可能都会急于修正自己的父母,给自己造成了一些遗憾。

所以,就会说,我要和孩子做朋友。

鼓励孩子去做一切,黄多多年纪很小打耳洞染发,会受到很多人围观,但父母却依然支持她的行为。

我个人会认为遵从于发展心理学,要明白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会做好一个监护人应有的准备。

孩子成长4个阶段不同心理需求:

第一阶段:0-3岁

这个阶段孩子主要需要的是安全感。

第二阶段:3-6岁

自我价值得到认可与肯定。

第三阶段:6-12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心理营养是尊重、接受与自由。

第四个阶段:12-16岁

这个阶段孩子需要沟通、尊重隐私、自由选择、适当放手。

孩子不同阶段的一些诉求,会愿意俯下心俯下身来,并且去和孩子耐心地探讨。

这个部分哪一些是可行的,哪一些是不可行的,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而溺爱孩子则会过早地不告诉孩子后果。

让孩子为所欲为,而最后的后果承担却由父母买单。

这样的孩子成年之后,会没有责任心,没有边界感。

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都是欠我的,我要什么就得被给予什么,他会自我中心。

看似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

我是 @心理咨询师周楚涵,青年学者,13年经验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