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次的文章中(),和大家分享了孩子在低龄阶段学习数学应遵循的一个过程,重点介绍了初步认识加减法时应该怎么做。罗罗姐收到我的稿子后就跟我说,小七的加减法就是那么教的,看来没走弯路,但遇到谁比谁多多少,少多少的题型,页面没有图形辅助,他就会有点儿蒙。

我告诉她,孩子最初接触加减法,肯定是先理解“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从整体里面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这两个最基础的含义,后续他们还会接触到加减法关于“比较多少”的含义,这也是低龄孩子扩充理解加减法意义时会遇到的一个麻烦。在实际教学中,我遇到过一些孩子,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对于比较多少的理解仍然不到位,小七刚四岁,看到纯数字的比较会蒙太正常了。但辅助一些游戏,学龄前掌握好这些知识点,肯定没问题,而且理解中的学习还能更牢靠。

01

餐桌上蕴藏着关于比较多少的小游戏

孩子在学龄前首先接触比较多少,这个接触过数学启蒙的家长都知道。举个具体的例子,孩子会如何介绍下面这幅图中○和△的数量关系呢?

○○○

通常孩子会从判断多少入手,○比△少或△比○多,需要家长继续追问他们才会关注到数量关系,△比○多2个,○比△少2个,到这孩子已经分析清楚两个符号之间的多少关系了,但与加减法算式联系起来仍是他们认知的难点。

萌萌很小的时候,我就让她帮助我们做餐前准备,摆放餐具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这里面也蕴藏了很多和比较多少相关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可以在家让孩子也这样做。

为每人准备碟子和筷子,需要将人数,碟子和筷子的数量一一对应起来,而每人的餐具摆放在一起,则是一个很好的关于一一对应的实际操作。

经常会遇到餐具和人数不符的情况,如摆放到最后发现只剩一个碟子但没筷子了,此时他就需要再拿一双筷子,体会添上的过程;还有可能出现摆放的餐具比实际人数多一套的情况,收起餐具的同时就能感受到减去的过程。

包括盛几碗饭,倒几杯饮料,椅子是否够用等,都需要孩子无意间通过一一对应来比较数量的多少,而通过增加或者去掉的操作补齐的过程,就是建立比较多少与加减法关系的过程。

这些是无意的体验,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刻意引导孩子加深理解:

数数今天有几个人一起吃饭,需要准备几副碗筷?

碟子好像不太够,还需要再添上几个碟子呢,你帮大家准备吧。

每人分一条小鱼够吃吗,帮大家分一分吧,还多几条?

这些苹果,餐后每人分一个,够吗,还差几个?

刚才准备了3个碟子,又拿来2个,现在有几个碟子,能试着说道加法算式吗?

。。。。。。

如果孩子是学龄前,咱们在家隔三差五的这样做引导,不必纠结于一次性认知,而是反复多次的体验,就能帮助他们很好的建立起关于比较多少的理解;如果孩子已经升入小学,并且对相关知识点不太清晰,经常出错,那我们不需太多次体验,在吃饭时重点让孩子操作体验两三次,就能结合校内所学,理解比较多少的过程。

其实餐桌上还蕴藏了很多数学知识,一共吃了几个饺子,还剩几个饺子可以熟练加减法;不同的分水果方式感受数的分成;收拾餐具时分类整理,让孩子体会分类的思想;切蛋糕时平均分,可以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等。

上面提到这些餐桌上的体验活动,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常常接触的,我们家长只要多留心引导,提出合适的问题,就能让孩子在生活中积累足够的关于比较多少的经验。

02

借助一一对应的方法帮助理解

之前和大家多次强调过,孩子在数数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养成一一对应的习惯,通过点数,做到“物”与“数”的一一对应。孩子起初比较物体数量多少时,也要做到一一对应,这能帮助他们更直观的进行理解。

我们可以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更多的渗透,也可以有意而为之,引导孩子通过摆积木等经历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过程。

比如我们把两种积木这样展现给孩子,他们很难去关注到数量的多少,更不可能一眼看出谁比谁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如果一一对应的摆放好,孩子就能很直观的看出正方体比圆柱多1个,圆柱比正方体少1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他们在观察这幅图时,能很清晰的看出,左边是两种物体同样多的部分,右边就是多出来的部分,有1个物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帮助孩子理解“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的问题,画图时同样要做到一一对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建立起“比较”的概念,生活中可以多引导他们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摆放并观察物品数量的多少。

03

增加“添上”和“去掉”的体验

通过一一对应的摆放,孩子可以更好的体会谁多谁少,但是如何与加减法的含义联系起来呢?这就需要他们更多的进行体验。

还是以这幅图为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让两种物体一样多呢?让孩子自己动手摆一摆。

有的孩子可能会再添上一个圆柱,就可以引导他们完整的描述这个过程,3个再加上1个就是4个,也就是3+1=4,这样就借助孩子的操作过程,将加法算式引入到比较之中。

有的孩子可能会去掉一个正方体,这当然也是可以的,4个去掉1个就是3个,也就是4-1=3。

这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会对应不同的加法和减法算式,我们起初不必纠结于哪种方法更合适,重点是让孩子体验“添上”和“去掉”的过程。孩子有了足够的体验之后,自然能将加上的过程和加法对应起来,减去的过程和减法对应起来,从而准确的说出算式。操作、语言描述是建立认知、帮助理解的重点,列出算式则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数学看似抽象,实际却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序、更精确、更丰富多彩。孩子的数学启蒙阶段,我们家长应该更多的引导孩子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孩子在生活中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直观体验,这样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就能带着丰富的经验开始相关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快更好的掌握新知,也更利于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小周老师的专栏,这几年她是为大家写的,而因为审稿必须每篇文章认真读的我,却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这几年从文章中积累的启蒙方法,用在带小七的日常生活中,基本实现了无痛学数学。小七现在四岁三个月,即使很多线上思维课程都欢迎他去学习,但我们没上过任何课,就是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概念的渗透,做做练习册,玩玩桌游。在去年下半年,开始用原版练习册巩固英文时,才算开始顺便验证他的数学效果,四岁生日前后,铅笔刀MATH那系列的Pre-K和K级别,新加坡数学的学前级别他都做完了。

当然了,小七完全不赶进度,因为我生怕他基础不扎实,仓促拔高会地基不稳,所以数学绘本我会上难度讲故事引入更多概念,但练习册还都是做很简单的,带他从各个角度去理解学前的那些知识点,用游戏书的形式让他动脑又动手,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因为孩子的性格不同,所以家长的引导方法,以及掌握知识的进度都会有所差异。但小周老师一直倡导的学习方法和路径,值得每个家长参考,不要因为她提供的内容是免费的,就忽略她专栏的价值哦。

最后借今天的小周专栏通知个正事儿,今年的定制T《》明天就截团了。上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做了两个调整。

一是返场了去年的浅蓝色成人女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因为很多朋友要买前程似锦送考生,所以前程似锦款增加了170,180选项。但因为除了儿童身材,有曲线的大人,真的不适合童款,为避免大家看到尺码冲动购物,所以其他花色没有上大码,最大1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汇报完毕,有什么问题留言吧,评论聊~~

Read More

育儿干货I好物分享I诚意满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