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为人民呕心沥血的周总理因病在北京解放军301医院与世长辞,享年78岁。这位饱受病痛折磨的老人,临走时体重不到60斤。

周恩来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就在他病重即将去世时,还在考虑他身后的国民。

弥留之际的一句遗言更是让二十年后前来周恩来纪念馆参观的朱镕基潸然泪下铭记一生。

那么周恩来总理临终时究竟说了什么话,能让朱镕基如此失态并铭记一生呢?

早年求学与革命觉醒

周恩来于1898年3月5日出生在江苏淮安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早期教育开始于家乡的私塾,后来进入了较为现代化的学校接受教育。

1913年,周恩来考入天津南开学校,这是一所新式教育机构,强调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在南开学校的学习经历,对周恩来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1917年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怀着报国的踌躇壮志奔赴日本留学,从那时开始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回国参加五四运动,组织天津学生进行爱国运动游行,与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

1918年周恩来赴日本东京求学

1920年,周恩来作为勤工俭学的学生,前往法国留学。在法国期间,他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

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周恩来决定回国投身革命。1921年,周恩来回到中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迅速成为党内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后来他一直坚定的走马克思主义道路,1927年8月1日,与朱德、叶挺等人领导了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

在之后的日子里,经历了国民党的反动政变,经历了九死一生的长征,一直致力于为全中国的解放所努力着。

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简称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在会议期间,周恩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时,由于连续的战略失误,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党内出现了对于当前领导和战略方针的质疑。

在这一关键时刻,周恩来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坚定性。他支持毛泽东的军事主张,认为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红军战略转移和作战策略的观点更为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遵义会议(创作画)

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认可,他在党中央的地位显著提升,开始对红军的战略转移和战斗方针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周恩来则继续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他与毛泽东及其他领导人一起,共同指导了长征的成功完成和红军的战略转移,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自我纠错能力的体现,也是周恩来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刻。

他在会议中所展现出的领导力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于加强党的团结、纠正错误方针、确立正确领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周恩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领导作用是多方面的,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之一,积极推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合作,以形成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统一战线。

1936年西安事变后,他参与了谈判,成功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奠定了政治基础。

西安事变时周恩来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周恩来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组织和领导抗日救国运动,动员全国各阶层人民参与到抗日战争中来。

他在华北地区组织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有效地骚扰和牵制了日军,为正面战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周恩来深知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致力于加强共产党与国民党、其他非共产党派及各界人士的合作。

他提倡“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抗战”,通过政策协调、合作共事,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团结和力量。

周恩来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不仅体现在其卓越的政治远见和策略上,也体现在他对于抗战胜利坚定的信念、对人民深厚的感情以及在艰苦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卓越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他的贡献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的建设与外交

1949年周恩来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负责国家的行政管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承担了极其繁重的工作任务,他在政府管理、外交关系、党的建设、军事指导等多个方面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此期间,他领导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国内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工业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等。

他还领导了“三反”(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和“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运动,以整顿国家经济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周恩来兼任外交部长时,亲自主持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在国际舞台上奠定了新中国的地位。

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功举办了中印、中缅和平谈判,推动了亚非会议的召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新中国争取了广泛的国际支持和认可。

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工作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坚强的领导能力和对人民深厚的感情。

他的工作涵盖了国家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国内政治经济建设中,还是在国际外交舞台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为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恩来还积极参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的工作,先后担任第一届副主席和第二、三、四届主席,推动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构建作出了贡献。

在党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威望,是连接党中央与政府、军队的重要桥梁。

晚年的关怀与遗愿

1972年,周恩来总理被确诊患有膀胱癌,病情持续恶化,但仍然坚持工作。这一消息在当时并未公开广泛传播。

这个病除了心理因素还跟他晚年工作有关系,大量的党和国家的公务活动压在他身上,晚上熬夜批文件。即使住院,也没有放下手头的工作,还带了两大包文件去批。

又盯班又得批大量文件,总理就用热毛巾敷脸,喝浓茶让自己清醒工作。如果赶上外省活动就会更加辛苦。

根据国际通用礼仪的规定,外务活动,一个单元只能休息一次,一个单元3小时,又得喝浓茶提神,又因为规定的约束只能憋,到最后就是疼。

据周总理的回忆,到后面就不是疼了,是发沉发木。这点其实就是身体在提醒,那时候癌细胞开始生成。

在生命的最后600天里,共做大小手术13次承受着巨大的病痛,体重严重下降。

1975年12月,周恩来以极大的毅力与病痛作斗争,但情况不太乐观,病势加重,已经无法再下床了,只能靠鼻饲、输液、输血等来维系生命。

这个时期,总理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无法挽救,总理开始向邓颖超交代自己的遗嘱和后事。

要求先将自己的遗体解剖,以供研究然后再火化,不要搞土葬也不要保留骨灰,最好把自己的骨灰全部撒到祖国的江河里。

1976年1月1日,生命再次垂危,长时间进入昏睡状态。1月7日晚11时已处于弥留之际,从昏迷中醒来,用微弱的声音说道:

“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不禁落泪,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周恩来生前最后的话。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病逝。

1月15日,北京街头站满了前来为主席送行的民众,在那个信息、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自发赶来。

有的从城郊步行十几公里,有的从外省火车而来,他们留着泪,踮着脚,只为来送人民的好经理---周恩来最后一程。

周总理的骨灰分别撒在了四个地方:北京上空、北京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入海口、山东滨州黄河入海口。

周恩来生前曾说过:

“人生来是为人民服务的。生前的工作、劳动是为人民服务,死后骨灰撒在祖国的山水大地上,落在山头田野的,可以作为植物的肥料,落在水里的可以喂鱼虾,营养水生植物,还在继续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人类才是生生不灭的。”

2000年4月1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夫人劳安一起来到了周恩来纪念馆参观,馆长陈明带着参观,讲着总理的生平和贡献,说道:总理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在总理生命的最后岁月,虽然伴随着病痛、负重和伤感,但他的一生和奉献精神,却是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巨大贡献。

朱镕基到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参观

看到展览最后一部分,即周恩来总理逝世、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他们夫妇俩的眼泪就流了下来,用手帕不停地擦眼泪。

朱镕基总理也一直以周总理为榜样,秉承着为民办事、为国献身的精神,在任期间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致力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朱镕基总理的务实作风和坚持原则的态度,以及他在面对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民的广泛尊敬。

他的领导风格和政策选择,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展现了一位中国领导人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结语

周恩来的一生,是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奋斗的一生。

在面对疾病的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和对国家深切的忠诚,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也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更加凸显了他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的伟大品质。

周恩来总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和崇高品质的精神,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将永远被铭记,也永远存在人民的心中。

参考资料:
周恩来生平年表.人民网
周恩来(1898~1976)--周恩来纪念网--人民网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