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天安门城楼正式恢复对外开放。此前一年多时间,城楼进行修缮工程,一时无法接待外来游客。

当再次开放后,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可以通过提前预约的方式,实地领略这一古典建筑的恢宏气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谈及天安门城楼、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到一封“匿名信”和胡耀邦同志。

这封匿名信,对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城楼的开放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特殊年代”的往事

天安门城楼与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党政机关生活、工作和办公的重要地点。不同于新修建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与天安门城楼都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就拿中南海来说,它位于北京城区中心,乃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秉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念,封建时期的平民百姓根本无法进入中南海游玩。

进入民国时期,北京城里的一些名胜古迹陆续对公众开放成为公共场所,如颐和园、北海、景山、中南海相继开辟为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30~40年代,中南海、北京天安门城楼一直被日寇和国民党所霸占。新中国成立后,这两处古典建筑成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地点,亦为十分重要的政治象征,基本上不对外开放。

20世纪60年代中期,天安门城楼与中南海,包括与中南海一桥之隔的北海公园及其附近的景山公园长期关闭。

关闭的原因,不是北海和景山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它们成为江青、林彪的反革命分子的游乐场所。直至反革命集团被党中央一网打尽后,北海、景山两处公园于1978年重新向市民开放,受到一致好评。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政治局势已经趋于明朗,邓小平同志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其职责是总揽全局,胡耀邦同志则是主持一线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的领导集体在新的时期,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如改革开放、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具有高瞻远瞩的部署。在一些细节上,胡耀邦同志与小平同志商议后决定实施一些新的办法,其中就包括开放中南海。

20世纪80年代初,在胡耀邦同志的大力推动与小平同志特别同意下,中南海曾经部分开放每周末供游人参观。

一些老北京人或许还记得,当时市里许多单位都曾有组织地分配门票。能够进入“海”里游览,其意义非凡。因为中南海不仅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开放此地后,让民众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与开明。

然而,中南海虽然开放了,另两处政治活动中心,即人民大会堂与天安门城楼却一直没有对外开放,原因其实是比较复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大会堂之所以没有对外开放,主要因素便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党内有许多重要会议在大会堂召开。如果贸然对外开放,且混进一些不明来历的人,会给中央安保工作增添许多难度。

天安门城楼之所以没有对外开放,主要因为经过岁月洗礼,这座古老建筑已经饱经沧桑。从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初,天安门城楼进行了数次修缮。加上特殊年代的来袭,使得天安门城楼经历了诸多天灾人祸,暂时没有对外开放也是情有可原的。

天安门城楼的开放与一封“匿名信”

同样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提出:“是否可以将天安门城楼与大会堂向群众开放?”

李先念的这个想法在当时而言并不成熟。当中南海部分对外开放之后,人民大会堂在胡耀邦同志的大力推动下,也对外开放。随着这两处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开始接待社会游客,大家将焦点又转向了天安门城楼。

还是因为人们思想观念不够成熟,客观条件也不行,这个想法没有落到实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至1984年9月,一封署名“华兴”的平信(平信就是不挂号的信)寄到北京,受到小平同志、胡耀邦等多位领导人的重视。

这封信的内容大致意思是:写信人华兴1954年从上海来到北京,30多年来,每次到天安门的时候,总梦想有一天能登上祖国的心脏,所以恳切希望能早日开放天安门城楼。

在中央多位领导人的圈阅后,当时中央办公厅主任批示:让北京市提出具体意见,最后报请中央审批。

事情走到这一步,也预示着天安门城楼对外开放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而在开放过程中,以胡耀邦同志为首的中央领导人做了许多工作。

首先,天安门城楼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进行重建的。早年间的天安门城楼经历过数次大修,但许多木质柱体已经腐朽,不能继续使用。为保证安全,1969年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照原有规格和建筑形式重新修建,直至1970年4月重建工程完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80年代,天安门城楼已经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直至这封匿名信寄到北京,胡耀邦同志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且出于增加政治公开性和透明度的想法,竭力推进开放天安门城楼的这一重要工作。

1985年5月,作为天安门城楼开放配套设施的“天安门旅游服务部”开业,广场两侧设立流动厕所、小商店,到天安门广场与北京故宫参观的游客可以购买到一系列商品。

在此期间,有关部门还在城楼东西两侧加设了卷棚、标语板,进行了电梯安装等其它附属工程,并为天安门城楼配备了电视广播、热力暖气等现代化设施。

经北京市政府批准,1988年1月1日天安门城楼正式对外开放。

《北京日报》在天安门城楼开放的当天,派出记者记录这一盛况。时年77岁的北京退休工人高希武,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普通游客。紧跟在高希武身后的是一对来自芬兰的夫妇,还有一对可爱的孪生宝宝,这几人第一批登上天安门城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次开放的天安门城楼是按照开国大典时的样子布置的。对外开放的第一个月,天安门城楼就接待国内外游客4万多人,其中85%是国内游客。

从此,天安门城楼成为中国又一标志性景点。除了进行必要的修缮工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对外开放。

回首过往,20世纪80年代,胡耀邦同志接到这封匿名信后,对里面的内容十分重视。在不违反党纪党章的前提下,为了政治公开与透明度、履行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大力推进开放中南海、天安门城楼和北京人民大会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这一举动,向外界传出中共中央会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新的改变,不会再把这些本属于人民的文化遗产囊括在少数人手中。

或许,胡耀邦同志最终目的便是把公民权利越早归还给社会。

从往后的进展来看,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