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日本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2023年这一称号首次被中国夺走

2023 年我国汽车外贸出口进一步迈上新台阶,全年汽车整车出口 491 万辆,同比增长 57.9% ,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 120.3 万辆,同比增长 77.6% ,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消费选择。

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

曾经,服装、家具、家电等 “ 老三样 ” 走俏海外;如今,代表高科技、高附加值、绿色经济的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 “ 新三样 ” 产品出口超万亿元,增长近 30% 。曾经,我国传统燃油车产业探索 “ 以市场换技术 ” ;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 60% 。

智能化的基础是电动化

算盘上永远打不出互联网,机械汽车一样也产生不了真正的智能汽车,电动化做好了才有望在自动化方面做得更好。在国家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中国在汽车行业换道先行,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达到 130% ,连续三年产销居全球世界第一。中国在全球世界保有量达到 50% 以上,今年 1-9 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 72 万台,同比增长 81%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是电动车发展最快,保有量最多的国家,电子、通信、互联网行业也走在世界前列。产业技术好,市场空间大,体制优势十分明显。有机会继电动化以后再度引领全球化发展。

中国擅长的欧美就打压

近日,几位美国参议员致信财政部长珍妮特 · 耶伦,要求她的部门重新修订《通胀削减法案》 ( 《通胀削减法案》是美国总统拜登在 2022 年 8 月签署的一项法案,其目的是降低美国财政赤字及通胀水平,推动美国经济发展。为了使太阳能电池板符合 “ 美国制造 ” 的资格,这些电池板必须使用美国制造的电池。而参议员小组提议,除非太阳能电池板使用美国本土产硅片,否则不得将其视为美国制造。

欧盟委员会将于周四开始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进行海关登记,这意味着如果欧盟的贸易调查稍后得出结论,认为它们获得了不公平的补贴,那么从那时起,它们可能会受到关税的打击,欧盟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追溯关税。

一股悲观的情绪,正向国外车企之间传递。

近期,梅赛德斯 - 奔驰在年度股东会议上宣布, 2027 年将推出全新内燃机车型,内燃机被 “ 续命 ” 至 2030 年。自 2018 年康松林担任梅赛德斯 - 奔驰 CEO 至今,在推进电动化态度极为坚定,且愈发强烈。

自 2020 年开始,到 2022 年,奔驰电动化战略历经三次调整,从 “ 电动优先 ” 向 “ 全面电动 ” 跨越。出乎意料的是,曾经坚持电动化的奔驰,重新回归 “ 油电双行 ” 的举动,在行业内掀起波澜。

按停电动化 “ 加速键 ” 的车企,奔驰不是第一个,也并不是最后一个。

2023 年 10 月,福特对外表示,正在削减 Mustang Mach-E 的产量,同时缩减电动汽车领域约 120 亿美元投资;通用汽车宣布,为控制成本、改善生产流程,进一步减缓电动车业务投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年 12 月,奥迪新任 CEO 杜尔纳表示,短期内将推广内燃机、插电式混动汽车,放缓纯电动汽车推出速度;

今年 2 月捷豹路虎首席执行官阿德里安 · 马德尔表示,将延长纯电动车型的开发周期,并加快生产更多插电混动车型。

当欧美车企陆续宣布放缓电动化后,大家目光开始聚焦在日本车企身上。日本车企看似 “ 不响 ” ,但丰田章男持续炮轰电动车的行为,早已说明了一切。

一夜之间,全球玩家在看待电动化问题上,犹如站立在洪水猛兽面前一般,尽显惶恐,与当初的豪情壮志截然相反。究其原因,不外乎欧美日车巨头们经历数年电动化发展后,发现理想与现实大相径庭,甚至在技术上与中国车企存在差距。

2021 年,奔驰曾定下激进的电动化目标,计划在 2025 年实现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销量占比 50% ,到 2030 年前在主要市场全面转为电动汽车销售。数据显示, 2023 年奔驰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仅 24 万辆,占奔驰全年乘用车总销量的 11% 。

跨入 2024 年后,奔驰曾预测,今年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占比仍将大致保持在 19% 至 21% 之间。实际与目标之间的数据差异,给予奔驰沉痛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电动车销量惨淡的同时,凭借着燃油车业务,奔驰全年营收依旧实现同比增长 2.1% ,达 1532.18 亿元。

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其他车企上。例如,通用汽车纯电销量占比仅为 2.9% ,但去年净收入达 171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 。因此,放缓电动化速度,回归燃油车主战场,践行 “ 油电双行 ” 政策成为国外车企巨头们的 “ 新战略 ” 。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中国市场可谓宛如 “ 金山 ” ,等待玩家们 “ 淘金 ” 。但 “ 淘金 ” 的过程中,避不开血腥的厮杀,例如价格战。

大众中国 CEO 曾说, “ 中国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车企数量非常多,大家都希望获得市场份额。现实情况是,很多车企只有纯电动车产品,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无法卖车,从市场上消失;要么得到非常薄弱的利润率,甚至是亏损买车。 ”

显然,国外车企并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这块 “ 蛋糕 ” ,加上技术迭代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借着燃油车业务的盈利,用于补贴新能源汽车业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也恰恰与去年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一番言论相互印证 ——“ 起亚一季度全球挣了 21 亿美金,补贴得起中国市场。 ”

经过十年左右发展,中国汽车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上俨然已经掌握 “ 主动权 ” 。然而,面对车企巨头们陆续放缓电动化,不少人会担心,被孤立的中国电动化最终会与日本氢能源殊途同归。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日本政府便陆续投入数千亿日元发展氢能。当中国积极推进电动化时,日本犹如豪赌一般押注氢能源技术,包括 2013 年《日本再复习战略》,将发展氢能提升为国策; 2014 年第四期《能源基本计划》。

日本政府疯狂地投入,也换来相应的成果。数据显示,仅丰田公司便掌握了氢能源领域 70% 的专利。这意味着,一旦氢能源在全球范围内流行,那么日本将会顺势掌控 “ 话语权 ”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乎意料的是,日本氢能源进行如火如荼之际,其他国家却没有全力跟进。加上日本本土市场规模较小,最终只能沦落 “ 入宝山空手而回 ” 的结局。有日本氢能源发展作为前车之鉴,中国电动化是否会重蹈覆辙?

与日本不同,中国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加上产业链成熟,即便被孤立,短期之内也能形成良性内循环。另外,即使将欧美日剔除,全球市场依旧庞大。数据显示, 2023 年中国汽车出口国家包括俄罗斯、墨西哥、澳大利亚等,且出口数量可观。

时代不同,但列强们的行为、目的均未改变。

无论是欧美车企巨头,还是日本本土车企,均没有完全放弃电动化的进程,只是 “ 放缓 ” 电动化速度,加固燃油车 “ 护城河 ” ,从而抵御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以及积蓄下一阶段比拼所需的 “ 粮草 ” 。

可以肯定的是,电动化是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最佳赛道,不仅能够带动中国成为汽车强国,同时也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

现如今,以比亚迪、吉利、蔚来、小鹏等为代表的车企正在不断突破,加上宁德时代等供应商的技术助力,让中国新能源汽车拥有狂奔的机会。与此同时,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也为国产新能源的渗透奠定基础。

这场争霸赛,既是自主品牌与国外车企之间的比拼,同时也是大国之间的博弈,双方正在不断拉扯。想要破局,需要更雄厚的技术、更完善的产业链,以及更深远的眼光。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本文转自网络。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我司推广的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