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内瓦会议

1954年,周总理赴日内瓦却遭美国记者刁难,周总理的反击大快人心。

众所周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不承认中国主权,处处对中国发难,这一点在外交上尤为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一力挑起中国外交大梁的人是谁呢?不是别人,正是周总理。

以周总理的学识,胆略,才华,气魄,谁要是针对中国,那可真是踢到铁板上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数次针锋相对的外交危机中,周总理都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名场面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4年,举世瞩目的日内瓦会议召开,此次会议事关重大,主要是为了解决朝鲜问题和中南半岛上的问题。

中,美,苏,英,法五国皆受邀出席。因涉及朝鲜问题,朝韩两国自然也要出场。

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加拿大,比利时,菲律宾等大小10个国家也都派出代表参会。

别看世界各国乌泱泱聚集了一大群人,可在当时能够承认中国主权的,寥寥无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带领中国外交团在日内瓦会议上大放异彩。西方国家虽然面子上不服气,但还是折服于周总理的才华和人格魅力。

有所不知的是,就在会议正式召开之前,还有一则精彩的小插曲。

因此时的国际社会对新中国充斥着质疑和敌意,此次日内瓦之行,周总理对随行人员再三强调,一定要注意言行,把握分寸,既不能丢失气节,也不能少了礼节。

会议当天,就在周总理一行人意气风发地即将入场之前,一位美国记者主动走上前来,表示想要单独采访周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给足了风度,大方地接受了采访。这位美国记者只是稀疏平常地问了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就顺利地结束了访问。

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只见美国记者一边若无其事地收拾着纸笔,一边露出了不易察觉的坏笑。

他顺势伸出手,想要和周总理握手告别,出于礼节,周总理自然不会拒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只见刚才还彬彬有礼,热情开朗的美国记者顿时换了副嘴脸,他先是发出一声惊呼:

“我的天呐!中国可是个好战的国家,我竟然和他们的领导人握了手!”

这动静直接把周遭的各路记者和候场的代表吸引了过来,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望向中国代表团,等着看热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还没完,美国记者又从口袋里掏出白手帕,故意擦了擦刚刚握手的手。

随着这一幕的发生,越来越多的人围过来看笑话,众人的表情精彩纷呈。

在会议召开前的临门一脚上演这出戏码,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美方授意。

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吃了瘪,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这是要来个下马威,找回场子,顺便阻碍中国代表团接下来的发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向来热爱和平,从不好战!中国人民饱受战火之苦,又在战火中英勇抗击,才迎来了太平盛世。现在反倒被扣上“好战”的帽子。

周总理岂能不明白美方的小心思,但他没有和一个小记者计较,甚至没有多说一句话,就完成了漂亮的反击。

只见我们的周总理同样不慌不忙地掏出白手帕,同样擦了擦手,只比美国记者多出一个动作,那就是将这块手帕当众扔进了旁边的垃圾桶。

周总理既没有失态,也没有吃瘪,而是以极其优雅的方式狠狠还击了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围观的众人也不禁露出赞许的神色,反观美国记者,脸色那是相当难看,灰溜溜地逃离了现场。

纵观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周总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这些自以为聪明的雕虫小技根本不够看。

这则插曲只是当时中国外交困境的一个缩影,在新中国冉冉升起的阶段,周总理面临的明枪暗箭可不止如此,但都被一一化解,赢得满堂喝彩。

究竟还有哪些有趣的小故事呢?

周总理的外交艺术

美国记者公开侮辱周总理,没想到惨遭“打脸”,碰了一鼻子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实在称不上友善,即使如此,周总理还是以超群的外交才能扬我中华国威。

在漫长的外交生涯中,周总理都遇到过哪些刁难呢?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首当其冲的,也是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派克钢笔”事件。

还是在50年代,周总理在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美国记者看到了周总理的文件上摆放着一只美国派克牌钢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怪这记者嘴欠,非要问一句:

“总理阁下,中国人怎么不用毛笔?难道也喜欢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吗?”

事发突然,谁也没想到美国记者会冷不防突然来这么一下,但是周总理眉头都没皱,笑呵呵地回敬道:

“你说这支吗?这是我的朝鲜朋友送的纪念品。说是在板门店投降仪式上,你们美军签字就是用的这款钢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毕,美国记者无言以对,再也不敢出言不逊。

在中国的地盘上挑衅的美国记者不止一位,比如在某次由周总理主持的外宾接待会上,还是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发问道:

“听说中国人口基数大,如今有4亿人,那么请问需要修多少厕所?”

在外事场合问这种有伤大雅又无关紧要的问题,这完全就是在耍无赖。周总理依然应对得游刃有余,言简意赅地说道:

“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怎么了?难道美国不会修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记者本想让中方难堪,结果被反将一军,只好老实坐下,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在五六十年代,不仅美国,印度的扩张之心也蠢蠢欲动,一度将中国视为前进路上的“假想敌”。

1960年4月,中印就边境问题举行谈判,印度代表先发制人,向周总理提问:“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

周总理语气谦和,但立场明确,说道:

“是的,当然如此。不往远了说,至少在元朝时期,西藏就是已经是中国的领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代表仿佛抓到了话柄,咄咄逼人道:“元朝的话,迄今为止也没多久,时间太短了,我们不认可这种说法。”

这下,轮到周总理稳准狠地抓住了对方的弱点:

“是吗?元朝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如果700多年都不被认可,那美国的历史不到两百年,是不是连美国这个国家也不配被认可呢?”

印度代表脸都吓白了,印度之所以敢在亚洲地区“惹是生非”,其背后少不了美国的支持。

周总理正是看准了这一点,狠狠地借力使力,一句话浇灭了印度的嚣张气焰,为谈判夺得先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各种蓄意刁难,在外交场合,总有不能预料的突发情况,非常考验个人的应变能力,周总理在这方面的智慧无人能及。

有一次,周总理在首都设宴招待来自国外的友人,席间上了碗汤,里面有各种配菜,如蘑菇,荸荠,冬笋等等,被雕刻成精美的模样,色香味俱全。

然而,坏就坏在冬笋上,冬笋的雕刻无可指摘,只是在汤里一翻身,看上去俨然就像法西斯的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宾们面面相觑,显然意识到这一点,谁也不敢动筷子。

周总理也觉得事发突然,但几个思索间就化解了尴尬,他说:

“这个字念‘万’,在中国,这是寓意极好的汉字,象征着欣欣向荣,福寿绵长。”

接着又补充道:“我知道诸位在想什么,就算它是法西斯也不要紧嘛,我们大家一起把它吃掉,消灭法西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番话既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又直接升华了一个高度,同时还不失风趣幽默。

话音刚落,外宾们不由得鼓起掌来,气氛空前热烈,宾主尽欢,不在话下。

无论什么危机,只要周总理出手,总能迎刃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就是新中国最好的外交名片,纵使西方国家再怎么抹黑,依然挡不住各路媒体对中国的好奇。

这就有了“美国记者赴华未遂”风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外交上的交锋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记者几次三番刁难周总理,无一不铩羽而归。

虽然每次交锋,都是美方挑衅在先,但是,当美国记者们集体向中国递交采访申请时,中国还是以大国器量欢迎他们的到来。

中国不计前嫌,美国反倒先不乐意了,究竟发生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50年代,无论西方社会的官媒怎么抹黑中国,高度自由化和市场化的美国各大媒体还是对中国充满好奇。

他们早就不满足于被动的道听途说,成群结队主动叩响中国的大门,向中国外交部新闻司提出赴华采访申请。

从1950年初至1956年4月,美国记者的赴华申请多达82起,涉及在美新闻机构有27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至50年代中期,中美关系有所缓和,经过长期酝酿,1956年,中国酌情对相关美媒记者发出赴华邀请。

消息一经公开,立刻在美,英,法通讯社引发轰动,受邀的美国记者已经蓄势待发,全部在香港集结,拟定于8月20日批准进入中国境内。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精心准备赴华记者的接待工作。

由国际旅行社包揽美国记者的食宿,交通问题;由外交部,外文出版社,外语学院抽调骨干译员全程协助翻译工作;由中宣部发送通知给各级单位,告知全体人员做好接待外媒的政治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中美在外交上多有龃龉,但面对美国民间的来客,中国还是礼数周到,极尽东道主之谊。

就在局势一片大好之际,美国当局却强泼一盆冷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中国邀请记者访华是阴谋,只要我们还没有承认那个政权,我们就不会颁发前往中国的护照。”

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怀特也为此召开发布会,说:“美国记者到中国访问是违反护照法的。”

美国当局的行为让稍有回温的中美关系一下子又回到冷战,他们担心如果美国媒体赴华的先例一开,那么美国商人,美国游客也必将随之涌入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社会就会默认美国承认了中共政权,继而默认美国在向中国低头,这才是美当局无法接受的。

此时的香港早已集结了大批正欲赴华的美国记者,纵使美国国内民怨沸腾,美国的各路媒体报社都在向上抗议,有的甚至想尽办法钻法律的空子,争取来华,但都被美国国务院无情拒绝。

这下就连《纽约邮报》都坐不住了,抨击美当局的做法是史上最傲慢,最荒唐的一次新闻检查举动。

来自美国媒体界的抗议由1956年下半年一直僵持到1957年中,在此期间,不乏有识之士为打破禁令积极努力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于此前官方授意的美国记者,这些来自民间的美国记者对新中国持客观态度,他们想亲自来中国转一转,看看中国是否真如传闻中的那么不堪。

但是,就是这么合理且朴素的心愿,硬生生被美国国务院扣上了“阴谋”的帽子,赴华之行中道崩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60年代,无论是肯尼迪时期还是约翰逊时期,中美也多次就记者文化交流问题进行商洽。

但因美国政府始终“倾心”台湾政权,双方的分歧无法调和,记者交流始终未能实现。

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才正式破冰,美国这才大量公派记者赴华采访,一段文化交流奇缘这才得到续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交是一面明镜,透过这面镜子,我们看到了半个世纪前的中国,是如何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中屹立不倒的。

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一道亲切的身影,如松柏般挺拔,如松柏般高洁,永远守护着中国,永远捍卫中华国威——看!是周总理!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感谢您的支持。

最后,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由“笙歌历史”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