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重要的集会上,朱德罕见地表现出了他的严厉一面。他严厉地质问:“这样的党委会,究竟还是不是我们共产党的组织?为何不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的话在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通常情况下,朱德以其温和的性情和诚恳的态度为人所知,与彭德怀元帅的直率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后者,一旦发现战士们有过失,就会直言不讳地进行批评。然而,朱德处理问题的方式却与众不同,他更以一种憨厚和真诚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而且他发火的次数非常罕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朱德在这个场合下罕见的愤怒表现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田守尧,1915年出生于安徽六安的一个经济困难家庭,其幼年时期常常面临食物和衣物不足的困境。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同时为了帮助普通人早日摆脱困境,他后来毅然选择加入了红军,成了一名战士。

红四方面军撤退后,红25军则是留在鄂豫皖地区继续斗争,田守尧也随之留了下来,并在军长吴焕先的领导下参与了多次血战,他在战场上表现勇敢,常常冲在最前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这些战斗的历练,田守尧积累了宝贵的战斗经验,并最终成了一名出色的交通指导员。特别是在庾河战斗中的杰出表现,使他获得了升职为团长的机会。

在后续的多次战役中,如劳山、东征、西征等,田守尧凭借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带领部队取得了胜利,也因此受到了彭总司令的表彰。

在长征的后期,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部队会师。当时只有20岁的田守尧被任命为78师师长,而韩先楚则是他的副手。

韩先楚后来被誉为“旋风司令”,田守尧能够在他之上,足见其超群的能力。

在二十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了一场被历史铭记的冲突,即为抗日战争。

在这场战争的早期阶段,田守尧在安排下,担任了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7团的副团长,并参与了平型关战役。

即便是在负伤后躺在担架上,田守尧依然坚持指挥前线的战斗。等到他恢复健康后,他便坚决要求重返前线。以其果断的指挥和丰富的战争经验,田守尧赢得了组织的信赖。

因此,在1938年8月,当徐海东因病离职时,朱老总、黄克诚以及徐海东都曾向中央推荐田守尧接任旅长一职。

然而,这一建议并未获得毛主席的批准。
相反,杨得志,当时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的团长,被调任为第344旅的副旅长及代理旅长。杨得志带领开展了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根据地建设,并参与了对抗日本人的战斗。

面对这样的变动,田守尧的失望显而易见,毕竟他已做好准备接替徐海东的职位。
在徐海东离职的聚餐会上,那天田守尧甚至没有出席。

朱德的批评针对的是黄克诚,他认为在徐海东离职期间,黄克诚作为政委表现不合格。尽管黄克诚在送徐海东的聚餐会上感到满意,但他对朱德的批评感到困惑和无言,不明白为何会受到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以其直言在军中著称,在部队里,黄克诚的这一特点更是为人所知。黄克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无论何事均以实际为出发点,坦诚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不回避责任。即便在面对朱德时,他也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困惑:“老总,能否请您说明些,是哪里不符合标准嘛?”

朱德这时候再次想到了田守尧:“作为政委,你是如何对待干部教育的?在如此重要的告别场合,为何田守尧缺席?”

黄克诚这才恍然大悟,由于他近日事务繁忙,加之徐海的告别聚会人声鼎沸,他未曾注意到田守尧的缺席,幸赖朱德的提醒。

尽管说田守尧真的有些生气,不过这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持续处于低落且不合作的情绪中则无论如何也不可取。

在朱德的直接指示下,黄克诚主持召开了党委会议,田守尧这一次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朱德罕见地表现出强烈情绪,他激动地站起来,指着在场的众人,严厉地批评道:“这难道就是共产党的党委会?不敢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如何称得上共产党员?”

这一次他特别提到了田守尧,毫无顾忌地说:“戏到了谁,那就是谁就得上场,没有点到你就不能出场。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必须听从党中央的命令,不能因为情绪而有所动摇。”

朱德的批评黄克诚、田守尧等人,这使得他们立刻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经过朱德的一番教诲,田守尧心中的委屈烟消云散,他虚心接受了同志们的批评,并表示将来将更加勇敢地投身战斗,为革命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朱德点头表示满意,为这次会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田守尧转变以后,上级决策层决定对其进行晋升。他很快被任命为第344旅的副旅长。在经历“皖南事变”之后,田守尧被分配到第三师的第八旅担任旅长一职,该师的师长正是他过去的领导,黄克诚同志。

鉴于过去的经验教训,田守尧开始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了更大的勇气,而且他整个人在成熟度上也有了显著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