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这句名言过于绝对,却不无道理。比如二十四史中除前四史以外的二十史,皆为后朝给前朝修撰的官修史书,涉及到本朝内容时,出于避讳或美化等原因,会采用春秋笔法进行叙述。《明史》对明清鼎革时期的记述,就采用了很多春秋笔法,甚至故意张冠李戴,以给自己挽尊

对大肆屠杀明宗室的史实更是讳莫如深,为此不惜给农民军、南明等敌对方泼脏水。譬如末代鲁王朱以海,一度监国绍兴,转战东南抗清十余载。《明史》对其结局的描述为,因与郑成功发生冲突,被对方派人沉海。

子以派嗣,十五年,大清兵克兖州,被执死。弟以海转徙台州,张国维等迎居于绍兴,号鲁监国。顺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海中。”(《明史·鲁王传》)

郑成功雕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百年来,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将鲁监国之死归罪于郑成功。然而1959年8月,金门驻军构筑工事时,意外地炸出一座古墓,墓中虽然没有多少陪葬品,可一方圹志的出土却让考古专家很是兴奋,皆因圹志盖上有八个大字——皇明监国鲁王圹志。这方圹志向世人揭示了朱以海的死因,还郑成功以清白。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让国姓爷背黑锅的末代鲁王、鲁监国朱以海的生平。

监国浙东

朱以海,生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五月十五日,为鲁肃王朱寿镛庶六子,鲁安王朱以派之弟,生母不详。因朱寿镛属于以郡王入主大宗,故以《宗藩要例》之规定,初封镇国将军。

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为砍伐大明这颗大树,清太宗皇太极命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内大臣图尔格为副,率众十余万,再次发动入关之战,史称“壬午之变”。

当年年底,清军攻陷兖州,发动“兖州之屠”,满城百姓几乎被屠戮殆尽,往昔繁华的兖州变成一片绝域。时任鲁王朱以派自尽殉国,鲁王世子朱弘㭕及其四弟朱以洐、五弟朱以江一并殉难。朱以海则逃过一劫,成为鲁王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崇祯帝以怀远侯常延龄为正使、张希夏为副使,持节册封朱以海为鲁王。然而造化弄人,当年二月,朱以海正式受封鲁王,次月北京沦陷,皇帝在万岁山自缢身亡,大明正式宣告落幕。当时兖州也在大顺军的攻击范围之内,朱以海选择南迁。

崇祯帝剧照

当年五月初三,福王朱由崧在马士英、江北四镇等的支持下,在南京宣布监国。十五日,正式称帝,改元弘光,南明政权建立。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弘光帝命鲁王朱以海这位远房族叔就食于台州(今浙江临海)。

弘光政权建立时实力并不弱于刚入关的满清,却延续了明后期的陋习,满朝文武忙于内斗,不思进取,结果自然毫无意外。

弘光元年五月十五日,南京陷落。二十二日,弘光帝被手下将领当做“投名状”献给清军,弘光政权灭亡。六月初八,潞王朱常淓在杭州称监国,然而此人长于艺术,在政治上却是十足的懦弱无能,刚一监国就派人求和,当清军逼近杭州后,毫不做抵抗,于当月十三日主动开门请降,前后在位仅仅六天。

其时,执掌满清大权的摄政王多尔衮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六月初五,接到攻占南京的捷报后,再次发布“剃发易服”诏令,明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此举等于是要将华夏数千年来的精神与骄傲踩在脚底,明清鼎革瞬间从“亡国”演变为“亡天下”,广大民众必然会奋起抵抗,一时间清朝统治区域烽火频传,“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本来传檄可下的浙东地区,同样不甘落后与人。闰六月初九,九江道佥事孙嘉绩、吏科都给事中熊汝霖同起兵于余姚。次日,绍兴诸生郑遵谦应起兵相应,将满清的招抚使袭杀于钱塘江上。原兵部尚书张国维同日起兵于东阳。十一日,刑部员外郎钱肃乐起兵于鄞。石浦游击张名振等也纷纷响应。至此钱塘江以东的浙东地区,再次成为南明的势力范围。

鲁监国朱以海之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蛇无头不行,自朱常淓投降后,时局混乱,无人挑起重振大明的重担,以至于群龙无首。浙东各部与满清隔钱塘江对峙,处于战争的最前沿,急需一个领袖进行整合。经过一番磋商,张名振等将目标锁定身处台州的鲁王朱以海。当月十八日,派举人出身的张煌言赴台州恭请鲁王监国

朱以海出身太祖系,在明朝宗室中属于远支,本轮不到他来监国,奈何当时有资格又有分量的宗室都已南逃闽粤,故他成了最合适的人选。然而此时的浙东仅有一条钱塘江作为屏障,局势很是危急,出任监国也需要勇气。鲁藩在大明诸藩中向来以勇著称,有数代鲁王直面过敌人的刀锋,朱以海延续了先辈的血气,决定迎难而上。是月二十八日,正式出任监国,且没有躲在台州这个相对安全的后方,而是将驻跸地设在了与杭州仅有一江之隔的绍兴,以宁绍分守道衙门为行在

鲁监国的到位,让浙东地区的南明势力有了首脑,一时间士气得以提振不少。当然朱以海也明白自己一方与满清的差距,为维护浙东地区的安全,在钱塘江沿线分兵把守。

列兵江上,画地戍守:总兵方国安自浙西来,驻守七条沙;王之仁守西兴,郑遵谦守小亹,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分守沥海。”(《小腆纪传·卷第七》)

同时鲁监国政权也主动出击,分兵进入浙西,从满清手里夺回富阳、分水(今浙江桐庐县分水镇)、於潜(今浙江杭州临安区於潜镇)等地。守江各部也会时常登陆北岸与清军交战一番。

当年十月,完成避暑的清军再次南下,与鲁监国政权在钱塘江上爆发大战,明军诸战皆捷,一路杀到杭州府城的望江门下,受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影响,不得不退兵。虽然功败垂成,可也动摇了满清在东南的统治,浙西地区义军四起,杭州几乎成为一座孤城

冬十月壬辰(十四日),与大清兵战于江上。方国安严阵以待,张国维、钱肃乐等率所部翼后;前锋副将锺鼎新用火攻,首先击杀绯衣大将一,诸将吕宗忠、王国斌、赵天祥各斩数十级。直抵张湾,夺获军械归。连阵十日,诸军皆有功。第七战尤捷,追至草桥门下;会大风雨,弓矢各不能发而退。时浙西诸路义旗四起,苏、松、嘉、湖列营数百;杭州孤悬危甚。说者谓王初起江上,适有浙西首尾相应之势,惜坐失此会也!”(《小腆纪传·卷第七》)

丁酉……鲁王窃据浙江马士英等兵渡钱塘去杭州城十里立五营。平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勒克德浑遣满汉官兵进剿。未至。马士英兵渡江去。总督张存仁、总兵官田雄、追斩五百余级,以捷闻。”(《清世祖实录》)

浙东沦陷

应该说朱以海这个监国比弘光帝朱由崧要称职的多,比潞王朱常淓更是不可以道里计。然而经过数十年演变,党争已深入明朝士大夫骨髓,鲁监国政权也概莫能外,政权相对安稳后内斗爆发

隆武帝朱聿键剧照

另一方面,唐王朱聿键正郑氏集团的拥戴下,于闰六月二十七日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获得包括两广、湖南等地的广大南方地区承认。隆武帝是一位胸怀恢复大志的君主,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为抗击清军甚至主动联合闯军余部。

鲁监国政权与隆武政权几乎同时建立,一开始双方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等回过神来木已成舟。常言道“权力是男人的毒药”,唐王世系同样出自太祖系,且伦序在鲁王之后,因此朱以海并未将这位这位远房族叔放在眼里,将隆武政权派来要求他承认对方正统的使节视若无物,继续宣称监国。

于是乎两个朱明政权为争夺正统发生龃龉,闹到互杀来使的地步。眼见正面不行,隆武政权开始私下挖鲁监国政权的墙角,以加官进爵的方式诱导鲁监国政权官僚倒向自己。

两相交夹之下,好不容易取得一定成果的鲁监国政权顿时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鲁监国元年(顺治三年、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奉命征战东南的征南大将军博洛率数万大军抵达杭州。对此鲁监国方面早有准备,将沿江舟楫或毁或藏,让清军无法渡江。不巧的是,一向水深浪急的钱塘江突遇数十年不遇的大旱,江中泥沙暴涨,江流干涸,大潮接连数日不至,水浅处人马涉水可过,屏障顿失。清军从江中数处旱地以及水浅处全军过江。

钱塘江

本就军心涣散的明军力不能敌,一触即溃,绍兴很快陷落。方安国挟持鲁王避走台州,在马士英的劝说下一度打算将其作为降清的投名状。因守卫看守不严,朱以海得以脱身,从海门(今台州市椒江区)入海避难

丁酉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等奏报、大军五月二十日抵杭州适贼兵营于钱塘江东岸绵亘二百里。舣舟江上以待我军未具舟楫不能渡忽见江沙暴涨。水浅可涉。遂令固山额真图赖等策马径渡分兵往击之伪国公方国安、望风胆落尽弃战舰急趋绍兴携伪鲁王朱彝垓、遁保台州大兵奋力追巢□刀屡。获全胜擒伪总兵武景科等、斩获甚众江东厎定。”(《清世祖实录》)

马士英衔弗纳之怨,说方国安献王以降,乃遣人守王;守者病,王得脱,亟趋海门航海去。令保定伯毛有伦扈王妃张氏、世子出定海,张国维退守东阳。”(《小腆纪传·卷第七》)

富平将军张名振得知鲁王入海,放弃石浦(今浙江象山县石浦镇),率舟师扈卫朱以海至舟山。然而此时的舟山总兵黄斌卿意图割据舟山,以自己是隆武帝所封肃虏侯,不认鲁监国政权为由,拒不接纳鲁王入城。只能寄居舟山外围。

其间,朱以海的家眷因叛将张国柱出卖,被被押往杭州。清廷以此为要挟,要朱以海剃发归降,却遭到痛斥,他愤怒地抨击清兵“平夷我陵寝,焚毁我宗庙”

转战闽海

浙东是福建的屏障,浙东一失福建难以独存。隆武政权的头号权臣郑芝龙,因隆武帝不肯乖乖地当傀儡,双方爆发冲突,决意降清。于是乎,浙东沦陷后,福建紧接着就落入清军之手。隆武二年八月二十九日,隆武帝本人在汀州遇害,隆武政权正式烟消云散

郑氏集团因郑芝龙降清而分裂为三部:郑芝龙部、永胜伯郑彩部和郑成功部。

郑彩是郑芝龙的族侄,早年从郑芝龙出海,后随其受明廷招抚。隆武帝遇害后,据守金、厦一带郑彩决定奉鲁监国为主,与定波将军周瑞带领舟师四百艘赴舟山朝见,见鲁王朱以海处境困难,把他迎往福建,安置于厦门。

厦门风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已经赴福州博洛军前投降的郑芝龙得知此事,派人通知郑彩献出朱以海向清廷请赏。郑彩不愿降清,为确保朱以海的安全,将其藏了起来,另找一个相貌类似的人冒充,叮嘱部将如果郑芝龙命人来抓鲁监国,就把此人缢死,蒙混过去。

次年正月,郑成功在小金门(今金门县烈屿乡),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随即进驻厦门。郑成功、郑鸿逵等人以尊奉已不存在的隆武朝廷为名,拒不接受鲁监国。郑成功、郑彩两个集团就此分道扬镳,不过国难当前双方以合作为先,都保持了克制。郑彩奉朱以海避走长垣,以缓和矛盾

至此,南明势力一分为三,分别为:永历政权、徒有其名的隆武政权和鲁监国政权。因永历政权远在两广,隆武政权业已覆灭,近在咫尺的鲁监国政权成为闽浙一代中心大明的旗帜,让朱以海的实力与威望大增

我大清顺治四年(丁亥、一六四七)春正月癸卯朔,王在长垣,称监国二年。以熊汝霖为东阁大学士,加张煌言右佥都御史。辛未(二十九日),王禡牙誓师,提督杨耿、总兵郑联皆以兵来会。进郑彩建国公、张名振定西侯、杨耿同安伯、郑联定远伯、周瑞闽安伯、周鹤芝平彝伯、阮进荡湖伯。鹤芝复海口,以参谋林钥舞、总兵赵牧为守。时故尚书张肯堂募兵海上,王贻书招之。前佥都御史金衢巡抚刘中藻以众来归,授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小腆纪传·卷第七》)

建瓯市:古建宁府

攻占闽浙、广东以后,清军主力随博洛北返,福建清军兵力空虚。当年正月,朱以海长垣整军誓师,向各路大军表明“王业不偏安”的决心。

二月,明军开始收复失地,接连攻打福建沿海的海澄、漳州、福州、兴化等地,经历短暂的失利后,成功光复漳浦等地。七月,朱以海亲征,他广发檄文,号召各地绅民起事,共创大业。同月,益藩郧西王朱常湖与部将王祁在建宁起兵相应,克复建宁、邵武二府。

经过一年多的奋战,明军先后攻克建宁、邵武、兴化、福宁三府一州及漳浦、海澄、连江、长乐等二十七县,清朝在福建的统治陷入崩溃的边缘。江浙一带也纷纷响应,对满清在东南的统治构成重大威胁。

立足舟山

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内讧戏码再度上演。郑彩拥戴朱以海,是想重演郑芝龙操控隆武帝的故伎。眼见福建即将到手,便想夺取大权。鲁监国三年(顺治五年,1648年)正月,郑彩先是无故击杀内阁大学士熊汝霖,引发义兴侯郑遵谦的不满,又将对方除去。朱以海以跳河相要挟,最终只是杀了郑彩手下十余人了事。

不甘充当傀儡的朱以海任命兵部尚书钱肃乐接任东阁大学士,主持朝政,结果屡屡遭到郑彩打压,最终幽愤而逝。

癸丑(十七日),郑彩杀大学士熊汝霖及义兴伯郑遵谦。二月,以钱肃乐为东阁大学士;力辞,弗许。时郑彩横专朝政,诸镇皆恶之。肃乐日中系艍王舟之次,票拟章奏封进后,即解维别去;每入见,即流涕不止,王亦潸然。”(《小腆纪传·卷第七》)

当年三月,清廷派八旗精锐南下福建,并调集两广、江浙之兵,分三路大举入闽作战。明军寡不敌众,所得府县几乎破失迨尽,仅存宁德、福安两邑而已。郧西王朱常湖、王祁、大学士朱继祚、参政汤芬等在城破之时死节。

鲁监国四年(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朱以海移驻福建和浙江两省交界的沙埕(今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三月,宁德陷落,四月福安陷落,鲁监国在福建取得的成果就此丧失殆尽。沙埕也暴露在清军兵锋之下。

健跳港

当年六月,定西侯张名振克复健跳所(今浙江三门县健跳镇),遣使将朱以海迎到健跳所居住。

七月初五,朱以海抵达健跳,二十五日,清军兵围健跳所。危急时刻,荡胡伯阮进率领楼船舰队抵达健跳,清军不能敌,只得解围而去。

健跳所只是浙江临海县一个濒海的小地方,唯一的优点便是拥有健跳港这个深水良港出海方便,难以作为鲁监国朝廷的立足之地,为防止清军来袭,朱以海实际上住在船上,朝臣们每日赴水殿议事。

为此张名振等将目光投向了不远处的舟山。当年九月,张名振、阮进、王朝先合并征讨黄斌卿,将之诛杀,接管舟山诸军。

次月,朱以海移驻舟山,下令礼葬黄斌卿,恩养他的家属,安抚其旧部,局势得以稳定。舟山孤悬海外,易守难攻,完全被忠于鲁监国的势力所掌控。奋战数年,朱以海终于有了一个稳固的复兴基地。

随即,朱以海重整朝纲,因内阁大学士、太保沈宸荃以疾请罢,刘沂春还闽,任命隆武朝左都御史张肯堂为东阁大学士,执掌朝政,并对各级官员进行了合理调配。

此时,鲁监国政权的战略转变为以舟山为基地,经略江浙。当时浙东四明山区活跃着忠于鲁监国政权的王翊、王江、冯京第等部义军,朱以海又派周瑞、周鹤芝率楼船三百余艘南下,屯驻于温州外海的三盘岛(今属于温州洞头区),三方互为犄角,遥相呼应,一旦清军势弱,就反攻大陆。此外,他还一度遣使前往日本寻求援助未果。

然而鲁监国政权实力终究太过弱小,大势之下无力回天。清军对鲁监国政权采取了先陆后海的战略。

舟山定海古城

鲁监国五年(顺治七年,1650年)八月,清廷派平南将军固山额真金砺、提督田雄领军,以团练为前锋,由奉化、余姚入山,会攻王翊部老寨大兰山。王翊屡次带兵抵敌,终不能胜,只得退至舟山。次年七月王翊赴天台招兵,于二十四日在北溪被俘,次月十四日就义。四明山义军势力就此被清军拔除。

鲁监国政权能与清军在浙东隔海对峙两年,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四明山义军的牵制。当四明山义军被一一击破,清军进攻舟山也就为期不远了。

就在这个时候,鲁监国政权内部又发生火并,张名振偷袭平西伯王朝先,杀了这位昔日盟友。王朝先部将张济明叛出舟山,投奔清军,于是乎舟山内部的情况皆尽被清军所掌控。

鲁监国六年(顺治八年,1651年),浙闽总督陈锦率兵攻舟山。鲁监国一方的应对措施为,由阮进统领水师在海上抗击来敌,张名振总督全军在舟山做后援,一旦阮进的防线被突破,就在岛上与清军决战。

关键时刻,朱以海还是怕了,坚决要求登船出海,以避敌锋。不得已,张名振只得领兵奉鲁王出航,北上攻击位于长江口的吴淞,期望借以牵制清军。只给内阁大学士张肯堂六千兵力留守舟山。

舟山之战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月二十一日,海上大雾弥漫,咫尺莫睹,清军趁着雾色突破明军海上防线,直抵螺头门。直到敌军兵临城下,守军才发觉。期间率领舟师在外的阮进也反应过来,回师救援,双方在螺头门外的横水洋(今舟山册子水道)爆发海战。阮进对清军发动火攻,结果因为风向突变,反烧到自己的座船,面部遭受巨创落海,被清军所俘获,翌日伤重身死,明军水师就此崩盘。

清军登陆后,安洋将军刘世勋、左都督张名扬(张名振弟)率领五百精兵、数千义勇背城奋战,清军伤亡颇重。奈何舟山地狭土贫,守军资源储备不足,几场交战下来城中火药便告罄。

九月初二,舟山城破,内阁大学士张肯堂自缢于雪交亭,刘世勋在巷战被乱箭攒射而逝,张名扬与母亲自焚殉国,鲁王妃张氏、贵嫔张氏、义阳王妃杜氏等投井,其余殉难者为数众多。据事后统计,此役舟山军民死难者达18000人,合葬定海城北龙峰山下。事后,清将自承“我军南下,江阴、泾县、舟山三城,最不易攻。”

寄居金厦

舟山陷落后,朱以海在张名振、张煌言护卫下,南下厦门依靠郑成功。初时郑成功对他还算以礼相待,可毕竟属于两个系统,爆发矛盾是迟早的事。

次年三月,朱以海自去监国名号,奉永历帝为正统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1654年),因与郑成功矛盾进一步加剧,只得移居南澳岛。但朱以海手中依然保有不小的兵力,且继续北上试图脱离郑成功的势力范围,开辟新的抗清根据地。

永历七年八月,张名振和监军兵部侍郎张煌言率领战船向北进发,直扑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岛,崇明城中的清军兵力有限,不敢出战,被围长达八个月。明军虽然没能拿下崇明城,却崇明和附近沙洲,开辟为前进基地。次年,明军三次进入长江作战,这便是有名的“三入长江之役”

当年正月,张煌言率军乘船深入长江,抵达镇江、扬州境内,数次击败清军,并在金山上岸,登临金山寺,朝东南方向遥祭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

三月,张名振等率水师600余艘再入长江,过京口,直抵仪真,在仪真城外江中焚毁盐船数百艘,向盐商索要饷金,随后就返航东下。

十二月,张名振向郑成功借师后,率军乘船400余艘溯江而上,抵达南京城外的燕子矶,兵临南京城下,被来援的两江总督马国柱所部击败,退回崇明沙洲。

永历九年(顺治十二年,1655年),张名振自感兵力单弱,故而三入长江皆无功而返,痛定思痛乃联合郑成功部收复舟山,张名振缟素入城,遍觅母尸,哀动三军。

岁末,张名振猝死。郑成功不顾其由张煌言统领其军的遗言,下令由陈六御接掌。次年,舟山再度沦陷,陈六御阵亡,张煌言在将士的推戴下执掌原鲁监国系统军队。鉴于当时局势,张煌言选择了继续与郑成功联合作战。

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1658年),因孙可望叛变,贵州、广西均为清军进占,永历帝退入云南,随即清军分三路进攻云南。为牵制大举向云贵地区进攻的清军,郑成功、张煌言进军浙江,攻克乐清(今浙江温州乐清)、宁海(今浙江宁波宁海县)等地,在羊山(今浙江嵊泗县洋山镇)遇台风,损失巨舰百余艘,漂没战士八千余人,被迫撤回厦门。

次年,郑成功、张煌言再次率军入长江作战,以牵制西南方面清军。攻克瓜洲后,双方分兵,郑成功部作为主力攻打南京,张煌言所部则溯江而上,前往芜湖一带活动,以防阻上游清军的来援。

张煌言以所部不满一万,渡江之舟不满百艘之规模,毅然率军西上,克仪真、六合,直抵南京观音门外江面,在此停留两日仍不见郑军的到来,便继续深入,在芜湖将义军兵分四路,分道攻城略地,且在沿途“移檄诸郡县”,张贴文告。许多故明降清的旧官吏,见到文告,纷纷倒戈,“于是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广德及诸属县皆请降”,使义军很快便收复了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城池近三十座。

张煌言画像

眼见形势一片大好,结果因为郑成功率军攻打南京城的失利,而很快急转直下。张煌言正摩拳擦掌打算收复徽州时,突闻郑成功兵败南京,只得退回芜湖,整军备战。其后因归途被两江总督郎廷佐切断,历经九死一生,才由浙东入海。此后,他“收集旧部”,希图东山再起。

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年)秋,在清军的逼迫下,永历帝李定国的保护下,由昆明撤到永昌(云南保山市隆阳区),后退入缅甸,临行前命鲁王朱以海监国。郑成功不愿自己头上多个婆婆,遂将其迁往澎湖安置,后又悔之,将其迎归金门。

及至永历帝被俘,闽南遗臣再次提议由朱以海监国,为此联络张煌言及郑经(此时郑成功已去世)。奈何郑经已将重心移向台湾,对复兴大明完全不感兴趣,张煌言力弱,监国之事只能告罢。

阿越说

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十三日,鲁王朱以海薨逝,至于其死因,非是《明史》所言被郑成功沉海——事实上郑成功去世的比朱以海还早,就算想将他沉海也做不到——而是哮喘痰卡在喉咙里窒息而亡,享年45岁。死后葬于金城东门外之青山,葬礼由辽藩宁靖王朱术桂主持,因局势不稳,没有树立高大的封土,改以在其旁题“汉影云根”四字摩崖石刻作为标记。

鲁王朱以海生当明末乱世,才继任鲁王便不得不踏上漂泊之路。在南都沦陷,弘光帝、潞王被俘,东南人心动荡之际站出来主动扛起大明的旗帜,并为此奋斗了17年之久,中间虽有过失,但自始至终(特别是隆武政权覆灭后)都是闽浙一带抗击外族入侵的象征。是以,朱以海虽从未称帝,但后世修撰南明史时,往往会将他放在明帝系列里。对此,阿越只能说他当之无愧。

鲁监国圹志

朱以海金厦之时,因岛上交通不便,米粮供应不及,他便同岛上百姓一道以蕃薯果腹,因此民间戏称他为“蕃薯王”,“蕃薯王”的传说至今依然在当地流传。也算是金厦百姓对他的一种怀念吧!

朱以海共有7子3女,长子朱弘柙、三子朱弘棅在兖州失陷后便下落不明,次子朱弘枬死于南京,四子朱弘椮、五子朱弘槻、六子朱弘栋在浙东沦陷时因叛贼张国柱出卖,被清廷所获下落不明。七子朱弘桓,属于遗腹子,也是朱以海唯一存世的子嗣,传言父王去世后被明郑政权立为鲁王,娶郑成功之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克塽降清,朱弘桓随行,被迁往河南安置。至此,大明鲁王世系正式宣告终结。

相关文章

鲁安王朱以派:清军兖州之屠的亲历者,选择自尽殉国

鲁庄王朱阳铸:花式放纵惨遭革禄,暮年亲率宗室登城抵抗起义军

周孝王朱恭枵:皮之不存毛将安傅,三次据城抵抗李自成的勇猛王爷

晋裕王朱求桂:明明去世于崇祯初年,一口末代晋王的锅却从天而降

归善王朱当沍:敢跟义军疆场厮杀的郡王,却被文官集团坑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