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京津冀卫生健康部门、医疗机构结合三地医疗特点、技术水平和病种分布规律,积极探索共建、共管、共赢的医联体模式,逐步建立三地医疗质量标准,缩小医疗水平差距,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提升公共卫生协作水平。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京津冀三地医联体发展

存在哪些问题?

一方面,京津冀三地医联体医疗资源整合效果不明显。京津冀三地多数医院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只是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医疗技术等方面进行单方面帮扶,但对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医疗质量缺少要求,对现代医院管理理念、运营模式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在质控标准、管理规范合作方面缺少内容,尤其对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专科规范标准制定等方面未作出有效约定。

另一方面,京津冀三地医联体内部协调机制不完善。京津冀三地医联体对医师、科室帮扶任务指标提出具体要求,但缺少对医院帮扶整体目标的要求,无法实现整体最优服务。三地卫生行政及医保政策存在一定差异,影响医联体内部协调机制的运作效果。三地医务人员受地域环境、单位级别、医院文化、设施设备、患者就医习惯等影响,医疗质量水平有明显差距,在实现医疗质量标准化、一致化方面难度较大。医联体内部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不健全,医疗质量标准监督与落实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政策支持和监督考核管理,影响医联体整体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民盟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教授艾玎提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推进京津冀三地医联体健康发展

动态调整京津冀三地医联体发展战略

一是加强京津冀三地政府间协作。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引导京津冀三地开办分院、合作办医、专科协作以及异地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等,推动医疗资源向外疏解,健全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构建京津冀紧密型医联体,形成“点、线、面”的立体融合共建,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和质量,促进医联体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拓展京津冀三地医联体协作模式。京津冀三地医联体在初期可以通过合作共建或科室托管的模式,组建一个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医联体,通过开展创新型的技术普及与推广以及人才培养,提升医联体医疗服务能力。在医联体医疗服务能力、医疗质量水平、人才梯队结构等得到切实的改善、提升并正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之后,逐渐转变成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等合作形式,维持后续的合作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优化京津冀三地医联体结构功能

一是落实卫生健康部门主导责任。推进京津冀医联体建设相关文件落实落地,制定完善配套政策,规范健全市场秩序,为京津冀三地医联体实现纵向全面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二是落实医联体成员单位主体责任。明确各级医院的功能和定位,进一步提高医联体医疗服务联动效率。通过对医疗质量标准化、规范化运行体系的推广,建立起统一的医疗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机制、学科建设路径、绩效考核标准,提供更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指导。

三是建立分工协作机制。设立医联体管理机构,制定医联体合作章程,统筹管理医联体的体系建设、计划执行、人事安排、资金管理、绩效保障、薪酬待遇、年度考核及质量监督等事宜。建立共同利益相互协调共享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政治引领作用,推动医联体建设落实落地。

提升京津冀三地医联体资源共享效率

一是协同联动发挥政策叠加效应。结合属地管理政策,进行多维度的资源整合,实现医联体内部资源纵向有效流动;在医院管理体系上,要将制度、规范、标准相互整合,实现同质化管理,适应跨区域医联体的协同发展。对于偏向北京、天津医院就医的患者,要通过积极改造三地医疗服务提供模式、标准化转诊流程,将更多的患者首诊吸引到河北。

二是统筹规划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发挥医联体信息平台对三地医院协同发展的作用,推进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医务人员及绩效考核的管理,在医联体内实现信息共享,为患者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医疗服务、质量标准提供信息保障,实现医联体内部的各类诊疗服务信息的互联互通。

(来源:“群言杂志”微信公众号)

信息来源:民盟市委会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