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子文

民进党无所不在的歧视问题日渐严重,尤其在劳动部门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近日,劳动部门负责人许铭春谈及台湾即将引进的印度籍移工时提出,未来将优先引进印度东北地区的移工,理由是他们的肤色和饮食习惯与台湾较为接近。这一言论立即引发了广泛批评,不仅台湾各界对此表示不满,连印度民众也通过媒体对此提出了质疑。面对舆论压力,许铭春不得不公开道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析这一事件,不难发现这是民进党根深蒂固的歧视潜意识的表现。尽管许铭春知道台湾舆论普遍反对开放印度移民,她仍旧对印度劳工进行区分,刻意强调“印度东北地区”的移工更为合适。这种言论不仅毫无逻辑,还暴露了深层次的歧视心态。对比之下,大陆与台湾在肤色和饮食习惯上更为接近,语言亦相通,引进大陆移工似乎是更合理的选择。然而,民进党出于政治考量,拒不考虑这一方案,宁愿引进据称与台湾“相近”的印度移工,其荒谬性不言而喻。许铭春的道歉虽然是必要的,但这一事件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民进党歧视的本质与问题的严重性。

对于民进党的这些言论和政策,是否真的能让台湾民众感到安心或接受,显然是个巨大的疑问。尤其当提出“可能素质比较好的印度人来台,不用担心发生奇奇怪怪的事”时,这种说法不仅莫名其妙,还进一步展现了深根植的歧视思维。实际上,民进党对印度人的歧视只是表象,对大陆同胞的歧视更是深入骨髓,严重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例如,“陆委会”主委邱太三的言论,将大陆人既不视为“本地人”也不认为是“外国人”,对“陆配”取得台湾身份证的年限进行特别限制,这种说法完全是混淆视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湾的法律,尤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通常简称为“两岸条例”,明确指出该条例是为了国家统一的需要而设。这一点本身就说明了大陆人民与台湾人民在法律精神上是属于同一国的人,应该被视为“特殊的本地人”。邱太三的说法和行为,给人一种在无理取闹、制造隔阂的感觉。

再看“退辅会”主委冯世宽在处理金门撞船案时的态度,明显与“陆委会”的立场大相径庭。当被问及如何应对大陆渔船“越界”时,冯世宽明智地回答说不应炮击,因为对岸也是中国人,这完全符合台湾法律的框架精神,彰显了对两岸同胞的基本尊重和人文关怀。反观民进党政府在处理两岸关系时的种种行为,不仅与“两岸条例”的精神背道而驰,更是在两岸关系上制造更多的障碍和误解。

台湾政局中的这些分歧和矛盾,确实让人感到困惑。就拿“退辅会”主委冯世宽的例子来说,他因坚持两岸都是中国人的立场,在激进派眼里成了眼中钉。不过,冯世宽依旧能在民进党政府下担任官职,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冯世宽所任职的并非高位,且他本人不参与民进党内的政治竞争,他的发言更多是出于个人立场而非试图影响他人。因此,蔡英文政府没有对他采取行动。这一现象说明,尽管台湾社会在身份认同上存在严重的分歧,但一些人的温和立场仍被保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对于身份认同的态度更加激进。类似台湾激进党的团体,一旦听闻有人自称是中国人,便立刻表达强烈反对,誓死不从。而蔡英文之前曾表示,每个人都有权利对自己的认同不必道歉,这一点上,民进党的实际做法却与其言论不一,对“陆配”和陆生的态度,就是最明显的歧视表现。

对印度人的歧视事件,不仅在台湾社会引起反响,也让岛外观众感到失望。这显示出民进党对于不同背景人士的不平等对待已经根深蒂固。在台湾的法律框架下,大陆同胞理应被视为本国人,因为从法律和政策角度来看,大陆地区人民和台湾地区人民属于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而两岸分治的特殊状态,在法律上导致了对大陆同胞的特殊对待。
最后,“大陆委员会”在邱太三的领导下,似乎越来越倾向于推动“台独”思想,这一变化令人遗憾。随着赖清德上任后,新的“大陆委员会”主委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