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考古发现4万年前的古人食谱,其中菜单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小米、稻谷等主食自不用说,甚至还有猕猴桃等水果,最引人好奇的莫过于肉食清单,谁能想到,现在家家户户都吃的猪肉竟然不是C味,鹿肉才是拔得头筹的那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乎意料的结果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古人一般都吃什么肉呢?

古人一般吃什么肉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儿、烧子鹅、卤煮咸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什锦苏盘、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江米酿鸭子、罐儿野鸡、罐儿鹌鹑、卤什锦、卤子鹅、卤虾、烩虾、炝虾仁儿、山鸡、清蒸哈什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古发现古人菜单中动物至少25种,不少网友表示惊讶,原来我们现在吃得还不如古人丰富。

怪不得相声《报菜名》可以累积这么多不同的做法,不过,人也就一个胃,就算古人吃得丰富,但也不代表他们日常生活都能吃上这么多,一定有比较常吃的和节庆才能吃的肉食区分,那经常吃的都有哪一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羊肉

《说文解字》记载:“美,甘也,从羊从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用“羊”为基础来组成“美”,可见羊肉在古人心中的地位,而作为祭祀专用“大牢”之一,羊肉更是古代贵族的专享,平民百姓的餐桌上无缘羊肉。

到了魏晋南北朝,羊肉逐渐统治了人们的餐桌,成为主流肉食,不论贵族还是平民都享用羊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唐代,经济发展繁盛,出现一种十分奢侈的宴席“烧尾宴”,几乎涵盖了当时人们吃的所有肉食,花样繁多,不过,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羊肉,将近三分之一的菜式由羊肉或者羊奶等制成。

宋代可以说是吃羊肉的巅峰,皇室中甚至将吃羊肉当成“祖宗家法”,每每设宴必有羊肉,而这让人想起宋太祖赵匡胤发明羊肉泡馍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还没有当上皇帝之前,赵匡胤曾经流落长安,那时候身上也没有钱,只有揣了不知道多长时间的硬馍,虽然肚子很饿,但干粮太硬无法下咽,这时候,赵匡胤路过一处路边的羊肉汤铺子,他上前向店家讨了一碗羊肉汤,将怀中发硬的干馍掰开泡在碗内。

干馍吸收了羊肉汤的汁水,慢慢变得柔软,赵匡胤将这碗羊肉汤泡馍吃下,身上暖了起来,也不饿了,后来羊肉泡馍的吃法就流传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清时期,我国的羊种类已经很多,其中哈密、临洮的羊更是举国闻名,当时为了能供应全国的羊肉,内蒙古和新疆出现了专业的羊场。

扩大产量后,羊肉也成为百姓家里常吃的一道菜,而与之同行的,是猪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猪肉

《越语上》:“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春秋战国时,越王为了鼓励大家生孩子,特地下的一道命令,别看现在人人吃得起猪肉,放在那时候,要不是这道命令,普通人家哪能吃得上君王祭祀所用大牢之一的猪肉呢。

猪肉能入选贵族餐桌,逃不过物以稀为贵,古时候人们驯化野猪,为了减轻野猪的杀伤力,想到阉割的办法,家猪才相对多了起来,不过最开始人们养猪和养牛养羊一样,全都是放养,结果可想而知,这些猪不仅到处乱跑没有集体意识,长肉还特别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现在对猪的认识,它光吃草怎么可能长肉呢?但那时候人们不知道,很长一段时间里猪的伙食几乎只有草,养猪的人也许也后悔养这么麻烦的家畜了。

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猪的另一大用途:堆肥,猪的粪便、人的粪便、猪圈里的稻草泥土等物混合起来,是十分好用的上等肥料,猪圈的位置也和人们厕所的位置融合在一起,人的粪便成为家猪的另一种饲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猪肉才没有被大众挖掘出它应有的价值。

我们熟知的猪肉兴起,应该是宋代苏东坡所做东坡肉,在那个普遍都吃羊肉的时代,猪肉价格便宜,普通人家也能吃得起,苏东坡为猪肉找到一个好吃的做法,也兴起一波吃猪肉的潮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苏东坡的力量于全国来说毕竟微小,一直到明代,猪肉才渐渐大面积流行,从后来史书上记载的皇家食谱可见一斑,上行下效,也可推知民间食用猪肉。

离我们较近的清代,关于猪肉的历史记录更多,这段时期猪肉也是皇帝的钟爱之肉,关于猪肉的做法更是多达几十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现代,猪肉也是人们常吃的一种肉。

鹿肉

如果说羊肉、猪肉经历了从贵族专食到全民皆吃的一个变化,那在考古结果中占C位的鹿肉则几乎都是贵族专属。

何以见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物以稀为贵,羊、猪等动物从野生到家养,渐渐成为寻常之物,但鹿却很少有民间养殖,这和鹿本身的性格有关,它们看似亲人却一直保持警惕,如果人类起了驯养心思,说不定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

得益于生长环境的训练,鹿基因中带着胆小警惕,只要受到惊吓就会想逃走,有的鹿还会被吓死,就算选择合适的地方养殖,也必须按照它们的习性来,后天照顾不好,一胎只生一个的鹿也长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只有贵族或者皇室才有人力精力饲养这样精贵的动物,这也是为什么自旧石器时代鹿就存在,却一直没有大规模被吃的原因。

关于鹿肉的吃法,早在周朝就记载颇多,烤鹿肉、煮鹿肉、蒸鹿肉、做成鹿肉酱等,而到了清代,因为康熙很喜欢鹿肉,清代典籍曾记录他最喜欢的吃法:先用盐、花椒等佐料腌一会入味,再将腌好的鹿肉放在火上烤,烤熟再用刀片成小片食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曹雪芹写《红楼梦》,里面也多次提到鹿肉,相比于其他寻常动物,鹿肉在里面无人不喜,平常十分淑女的太太小姐们吃起鹿肉却十分放得开,你争我夺,可见鹿肉美味。

现代倒是没有什么妨碍,但一些鹿属于保护动物,平常人们也难以见到鹿,吃鹿肉的也就更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狗肉

明代曹学佺在《名士招牌》中提到:“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用屠狗辈形容从事卑微职业的普通人,这个比喻流传至今可见大家对其颇为认同,毕竟身居高位者只有吃狗肉的,没有亲自动手宰狗肉的,狗肉也被认为是贩夫走卒多吃,难以登上大雅之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追寻狗肉的记载,就能发现这个认知有些偏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狗肉位列祭祀六畜之一,是天子贵族才能吃的,平民百姓根本没有资格吃。

《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天子食麻与犬”,这里的犬就是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上还有一位杀狗与吃狗的黄金搭档,他们一个精通杀狗技能,一个全盘接受爱吃狗肉,从民间一路走到天下最高的位置,爱吃狗肉的那位就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杀狗的那位自然就是他身边的大将樊哙,现在还有一道菜就叫“沛公狗肉”。

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里面也刻画了一位爱吃狗肉的英雄:鲁智深,早年间鲁智深栖身寺院当和尚,虽然不是真心皈依佛门,但仍然要守清规戒律,什么肉都不能吃更别提狗肉,鲁智深在《水浒传》里多次吃狗肉,犯了戒律,还俗之后就没有顾忌,可以随意吃狗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施耐庵在刻画鲁智深这个角色时,为他安排了爱吃狗肉的性格,很明显不是随意为之,一则狗肉为佛门禁忌,二则也有借狗肉表明鲁智深仗义、不拘小节的考虑。

清朝时期,满族人有一条潜移默化的习俗,即他们不吃狗肉,雍正皇帝还是出了名的爱狗人士,不仅给狗做衣服还定制各种狗窝、狗笼,不过民间并不禁止吃狗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也有吃狗肉的,不过更多时候人们将狗视为家人、朋友,吃狗肉的也就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