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一重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图片由中国一重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〇三所中小燃气轮机生产车间。本报记者 周姿杉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哈产业园。本报记者 郭俊峰摄

□文/本报记者 彭溢 郭铭华 李民峰 孙昊 孙海颖 摄/本报记者 郭俊峰 荆天旭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2024年,注定是向“新”而行的一年。在全国两会上,黑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表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推进龙江全面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

庞达委员:支持黑龙江布局卫星互联网制造基地

“卫星互联网产业兼具航天、电信通信、互联网三大行业属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是一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新赛道。”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庞达说,从全球看,卫星互联网产业进入快车道,市场空间巨大。从国内看,卫星互联网产业加速布局,市场需求迫切。目前黑龙江省在卫星制造、航天航空材料、卫星通信设备、卫星遥感及导航等领域已形成产业集聚,具备建设卫星互联网制造基地的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

为此,庞达委员建议支持黑龙江科技创新,相关央企与黑龙江省加强合作,联合组建卫星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进一步发挥黑龙江省高校、企业、人才及成果等资源优势和央企产业引领及科技创新优势,在卫星互联网智能监测、卫星在轨智能健康管理等层面开展技术研发合作。面向未来卫星批量化研制的需要,在黑龙江省建设可满足卫星批量化生产的智能化卫星制造基地,进一步发挥哈尔滨工业大学近30年卫星研制经验和人才优势,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完善的卫星制造保障体系,培育卫星互联网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为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提供卫星制造保障。同时,建议通过立法确立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卫星频率轨道资源的法治环境,助力商业航天产业蓬勃发展。

李岩松代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全国人大代表,大庆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岩松说,大庆将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紧密对接黑龙江省“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把握科技创新关键,瞄准产业升级方向,千方百计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打造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强劲引擎。

李岩松代表表示,大庆将坚持科创赋能,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加快建设多资源协同陆相页岩油绿色开采全国重点实验室,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加快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突出数智低碳,塑造新兴产业优势。发挥华为(大庆)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和F5G光分网络优势,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创意设计、服务外包、AI大模型训练等新业态。壮大千万千瓦级“风光气储氢一体化”等绿色能源产业,做强沃尔沃新能源车型、吉利甲醇商用车等绿色制造业,培育生物经济、冰雪经济等新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力、竞争力。优化创新生态,抢占未来产业赛道。坚持“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着力打造“政产学研用”贯通的科创平台、科创金融合作平台和科技人才交流平台,推动企业需求与科技成果高效匹配、精准对接,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努力培育形成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招引一批头部企业和龙头项目,打造省级未来产业示范区。

林枫代表:以先进科研成果带动产业链延伸

“政府工作报告对‘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和‘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分别作出部署,为七〇三所建设世界一流船舶动力及能源装备创新型研究所,更好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所长林枫说,七〇三所以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以体系能力为保障,以国家重大项目为牵引,全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集中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一批高端能源动力装备,实现了完全自主可控。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47亿元,年均拉动地方配套产业近10亿元。

“为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有机融通,七〇三所建设了中小型燃气轮机产业基地,打造完整产业链。同时,积极推进燃气轮机产业国际化进程,逐步构建全球销售与服务网络。自主研制的燃气轮机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实现了批量出口海外的历史性突破,近三年海外市场累计订单额近40亿元。”林枫代表说,下一步,七〇三所将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进一步促进基础技术、应用技术与产业化的有机融合,以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支撑,拓展延伸产业链,打造高质量供应链,推动高端装备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

陆文俊代表: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再次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陆文俊说,中国一重将继续以科技创新培育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技术创新上,陆文俊代表认为,要充分发挥自身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能源装备材料研发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和卓越工程师团队引领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规划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国家未来产业布局,坚持国家所需、市场所要、企业所能,系统梳理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前沿性和颠覆性技术、基础研究问题,研究确定2024~2026年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三年攻关清单。加快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1+N”制度,建立从科研立项、过程管控、成果评价、成果应用、科研成果奖励、容错纠错等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以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为支撑,以“创新联合体”模式建设为抓手,推进内外部各单位高效协同。集聚创新资源,打造集共性技术研究、中间试验、工程化应用及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安全和国防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

张忠凯委员:加强传统行业科技创新绿色转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也是我省砥砺前行的重要动力源和着力点。”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东盛金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忠凯认为,要利用龙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教资源,加强传统行业的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完善健全人才培养和分配机制,引入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一系列新质生产力要素,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要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把握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整合龙江资源和地缘优势,选择具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有前瞻性地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作为扎根龙江近30年的一家民营制造类高新技术企业带头人,张忠凯委员切身感受到了龙江日益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为企业带来的诸多实惠。他说,未来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继续深耕本行业,在科技研发和新材料研究等方面坚持不懈,敢干实干,不断创新,助推产业链创新发展,为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