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在成功的路上都会遭遇挫折和失败,尤其是在风险极大的太空探索领域。面对失败时的态度,则可看出创业者的底色。马斯克天生就有在失败面前遇挫越勇的气质,大众才能享受到今天高科技带给生活的便利,比如特斯拉,星链,SpaceX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4年,猎鹰1号开始测试引擎,然而很快人们发现引擎未能达到发射标准,与之关联的导航系统、通信系统都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于是又经过了半年的调试才被送到了发射基地。让马斯克恼火的是,发射基地隶属美国空军,他们认为 SpaceX 是抢生意的同行,于是百般刁难,马斯克只好重新寻找合适的发射场。事实上,发射场的选址非常重要,通常都会选择在赤道附近,因为那里地球的自转速度更快,能让火箭更省时省力地升空,于是马斯克挑选了半天,最终锁定在位于太平洋上的夸贾林环礁。

马斯克的私人飞机此时派上了用场,核心成员和贵重物品被运送到夸贾林后,就开始了改造工程,前后历时几个月。工作人员不仅要砍伐树木还要浇注水泥,他们顶着灼烧的烈日,皮肤大面积被晒伤。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马斯克运来了冰箱和烧烤架,总算让这枯燥的生活多了那么一点浪漫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完成基础设施以后,下一步工作是组装火箭,这是一项十分考验意志力和耐性的工作,因为火箭拥有庞大复杂的结构,经常是这里组装完毕那里又出了问题。虽然充满挑战,不过 SpaceX 的员工还是欣然接受,他们认为自己来到这个岛上以后经历着奇妙的人生:从普通人变为一个冒险家、农学家、建筑家和工程师。

2005年11月,"猎鹰1号"的一切准备工作就绪。马斯克和弟弟金巴尔一起来到了岛上,兄弟俩挤在简陋的宿舍里等着伟大时刻的到来。"猎鹰1号"长21米,总重量为39吨,内部填满了大量的液体燃料,它经过了多次试验,只待腾空而起。然而在发射前夕,工程师们发现液态氧气罐的一个阀门不能正常关闭,于是只得延期发射,接下来就是不断发生各种意外,直到2006年3月25日,"猎鹰1号"才被搁置在发射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斯克亲眼看到了发射过程,"猎鹰1号"在点火之后很快发生了异常,"灰背隼"引擎上方燃烧起来,让本

应垂直飞行的火箭突然旋转,最后失控坠落到地面,大部分的残骸都掉进了附近的暗礁中,所幸的是运载的卫星还保持得比较完整。团队在对打捞上来的残骸进行技术分析时发现"猎鹰1号"的坠落原因是一颗配件上的劣质螺母,它因为受到岛上空气中的盐分腐蚀而发生了破损,导致射火箭前没有被拧紧,进而引发燃油管爆炸。

对于"猎鹰1号"的失败,马斯克还是逃脱不了干系的,因为他给团队灌输的是硅谷精神,听起来是一种追求极致的奋斗者意志,然而我们都知道编写代码是可以修改的,而航天是绝不允许出错的,一个小错误都必须要求你推倒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射失败影响了团队的情绪,很多人夜夜买醉,试图忘记这个破岛带给他们的伤害。然而马斯克却没有沉陷在这种负面情绪里,他计划要在下一个半年里再次发射火箭。很快,他的顽强意志让工程师团队振作起精神,他们用更规范和专业的方式去完成火箭的制造和组装过程。与此同时,马斯克也放低了姿态,邀请代表官方的专业人士过来展开调查。

2007年3月21日,经过一年的准备,"复活"之后的"猎鹰1号"进行了第二次发射,由于之前的点火试验很成功,马斯克对这次发射充满了信心。当"猎鹰1号"顺利升空之后,平稳地飞行了几分钟,负责监视的工程师们渐渐放松下来,因为报告显示火箭正在以最佳的状态运行着。又过去了3分钟,"猎鹰1号"的第一级解体,控制室内刚才还紧张的人们发出了欢呼声,进入第4分钟以后,整流罩顺利张开,火箭的第二级准备被送入轨道,直到第5分钟,"猎鹰1号"依然表现得让人满意,就在这时火箭忽然发生了摇摆,所有设备处于失控状态,之后迅速在空中爆炸解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对残骸进行分析,团队找到了爆炸原因:火箭推进器燃料在消耗之后,剩下的燃料开始搅动,从而引起了火箭的不规则摆动,结果被撕开了一个缺口,导致空气进入后点燃了燃料,引发了爆炸。尽管这次发射未能成功,但是"猎鹰1号"达到了300公里的升空高度,这对于马斯克来说或许是一种安慰。因此,他这样总结:"宇宙火箭的开发无疑是一项压力巨大的事业,但我对这次的结果并不感到失望,不仅不失望,我还十分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