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月5日,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更是一份对未来发展的蓝图。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宏观政策和具体措施,旨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报告指出,通过“进一步放宽放开城市落户条件,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6.2%。”但是,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80%以上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提升空间。
为此,报告还指出,“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这些论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要有机结合。只有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各类要素的城乡双向流动,才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的未来,才能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容,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近年来,通过降低城市落户门槛,全面落实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要求,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等措施,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通过重点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通过“人地钱”挂钩政策深入实施,中央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持续下达,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措施,市民化配套政策有序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有序推进,城乡融合更进一步。
在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注重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培育发展县域经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特别是抓好超大特大城市和县城这“一大一小”的发展格外重要。目前我国都市圈发展总体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尊重客观规律、立足发展阶段,科学有序推动建设。值得关注的是,县城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融合城乡发展要素的重要枢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补齐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不断培育并壮大县域经济,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才能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已进入下半程,高质量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底色,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网,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近年来城市洪涝、火灾等时有发生,城市安全韧性成为亟待补齐的短板。通过抓好城市“里子”工程等建设,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地下管网等工程建设,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城乡社区智慧发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宜居安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优化。
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提高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新型城镇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和支撑,它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思维、完善制度,持续推动城市和乡村共同繁荣。(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