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这个春天举行的全国两会,注定承载着更多的意义和期待。未来网评论部推出【春日盛会谱新篇】系列文章,洞观这场春日盛会关涉的国计民生,并从中汲取发展智慧,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蓄前进力量。

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复兴,很关键的一个宏观背景,就是要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而科普教育则是其高屋建瓴的重要基石。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等一系列目标、举措。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推广科普教育、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有助于提升全民科技素养,而这,也正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大家常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科技发展的历程来看,每一次大的技术跃迁背后都凝聚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必要在孩子们中加快推广科普教育,不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科技梦想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不过,现实困难也确实存在。以2022年少儿图书市场数据举例,少儿、学生关联度高的社会科学书市场销售同比下滑25.28%,科技生活书同比下滑0.18%。如何让科普教育举重若轻,已成为一个重要且迫切的课题。

有课题,当然就需要破题。打造丰富的高质量知识内容产品,让青少年拥有越来越好的教育体验,逐渐在越来越多人中形成共识。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曲伟、王元青、徐星、张振涛等人联合署名提交了《关于推广青少年主题出版读物、提示青少年科技素养的提案》,提案中指出,要让青少年用好“科普+互联网”,开启传统科普创新与科普信息化的“双引擎”。

青少年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这里有他们熟悉的氛围,而为他们搭建一条科普教育的信息化高速公路,也是很多人正在做的事情:

汪品先院士和褚君浩院士参与制作短视频版《十万个为什么》,积极用新颖的传播形式进行知识科普;探月工程老专家欧阳自远讲航天和探月的视频合集播放量超2亿,是平台上最受追捧的科普合集之一;退休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化身@不刷题的吴姥姥,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实验收获众多粉丝……

科学创新固然是有不低的门槛,但在丰富有趣的“教”与“学”之中,很多青少年就此完成了更为高效的知识汲取。

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课堂”,诸如短视频传播的创新之举,达成与青少年的双向奔赴,这是值得称道的。当然,在全民阅读氛围日益浓厚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记教育最根本的方法之一——“开卷有益”。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关于“推广青少年科普主题出版读物,提升青少年科技素养”的提案就备受关注。

对孩子们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从未过时。而要把“有意义”变得“有意思”,就需要出版社把准时代脉搏、倾听孩子心声、创新内容生产,让科普主题出版读物在广大青少年中成为新的时尚潮流。

“云计算就像天上的云一样无所不在吗?”“量子计算能有多快?”“为什么阿尔法狗能战胜世界冠军?”“无人驾驶是真的没有人开车吗?”——最近,《院士解锁中国科技》等科普类丛书成为孩子们的“心头好”,家长纷纷在电商平台留下好评。王会军、王浩、毛景文、邓文中等十几位院士们领衔主笔,让高深专业的知识得以举重若轻,也让“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场景有了生动的落脚。当未解科技之谜潜移默化转化为少年儿童的梦想之种,这何尝不是一种对科技事业的传承和呼应?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当下勇当小科学家,未来争当大科学家,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诚如斯言。从神舟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到纳米科技改变生活,或大或小的场景里,都有科学创新的广泛涉及。推广青少年科普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科技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注入——这是少年梦的萌发,更是中国梦的远大!(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