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人民政协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委员中有奋战在中国对外交往工作一线的外交官,有国际问题智库专家,也有开展民间外交的实践者。本期我们邀约长期从事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智库外交的三位全国政协委员,就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分享实践经验和建言。

主动讲敢于说,

反而让中国更可信更可敬

我们不能仅局限和满足于只和美国东海岸的精英智库接触,还要了解中西部美国中下层民众的生活,去了解美国社会的深层生态。我们需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和外国普通民众交朋友,这样才能了解到当地的真实情况,我们所做的研究,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对外方针政策提供智力支撑。

记者:讲好中国故事最终要实现的效果,是让外国民众对我们讲的中国故事听得懂、记得住、有感触,增进理解、增进认同,为中国高质量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三位委员都是外交“老兵”,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一个“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故事。

林松添:我长期从事对非洲外交工作。2004年我赴利比里亚任大使时,这个国家刚刚结束14年内战。我是中国同利比里亚第二次复交后的首任大使。台湾当局以“中华民国”(“ROC”)的名义,长期在利活动以维持关系。利比里亚从总统到普通民众对一个中国原则认识不清,对我基本国情几乎一无所知,面对这样一个陌生群体,大使的首要使命就是向这个国家政府和人民阐明“我是谁”。因此,我首先从“中华民国”(“ROC”)到中华人民共和国(PRC)的历史进程和根本原因阐明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成果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强调在共和国前加上人民,目的就是提醒新中国党和政府“不要忘记人民,否则将被人民遗弃”。这样既生动诠释了从“ROC”到PRC的演进历程和本质区别,又巧妙地提醒对方,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PRC,别忘了People's(人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松添 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

很高兴,美国时任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维和警察司令听到我的介绍后,在司令部一楼大厅黑板上写下了这句话:Don't Forget the People, or You Will Be Forgotten By the People.(不要忘记人民,否则将被人民遗弃)。时任利比里亚过渡政府副外长听了我的介绍后表示,利比里亚就应该改成“人民共和国”。

卢沙野:2019年7月我到法国任职后,发现西方世界对当今中国的真实状况不是很了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媒体没有报道一个真实的中国,民众始终隔着一层“信息竹幕墙”在了解中国。特别是新冠疫情这几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歪曲抹黑更加严重。如果不去主动进行澄清批驳的话,中国的形象就会在西方民众心里更加恶化。所以,我就想,能不能通过我的主动讲述、介绍情况,尽可能地把一个客观、真实、立体的中国展现给西方民众,不求完全改变他们的观感,但至少为他们提供另外一种信息来源的渠道。久而久之,相信他们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别。同时,通过我提供的这些真实的情况,也许会引发他们对中国的兴趣——他们会有兴趣到中国走走看看,亲身感受可爱可敬的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卢沙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法国大使

这两年我能明显感觉到法国舆论相比新冠疫情刚开始时,反华的言论收敛了不少。虽然还是有一些负面的报道,但是那种赤裸裸地攻击抹黑甚至公然撒谎的做法,有所收敛。因为他们每一次在编造谎言的时候,我们都会通过使馆的官方信息传播平台以及当地的媒体去跟他们辩驳。很多法国民众通过这些文章和电视节目,也会建立自己的评判,我们也要充分相信外方民众是有辨别力的。他们会在我的采访网页下面留言,通过这些留言,我发现其实很多法国民众对他们的媒体也不是很满意,知道他们的媒体在撒谎。过去他们之所以对中国有一些误解,是因为他们没有别的新闻来源渠道来了解中国,获得的信息都是一面之词,这也让我愈发觉得做这项工作的必要性。我在和法国媒体打交道时,西方外交官实际上也看到了中国外交官这几年的变化。比如我刚开始与法国媒体打交道时,法国人是不习惯的,他们觉得作为外交使节,做好传统认知中大使该做的那些事情就好,上媒体是“不务正业”。但是现在他们认知也在变,他们的驻华大使也开始主动在我们的社交媒体上发声。大家都逐渐认识到新时代官方外交工作,要主动利用媒体发声,讲好国家故事,展示国家形象。

赵梅:2023年底,我和同事赴美交流,不仅去了美国亲华派的智库,还去了保守派智库。让我有些意外的是,原以为在当前中美关系下,大家见面会就一些问题针锋相对展开辩驳,但真实情况是这些美国同行表现得十分友好和客气。他们对中国的一些真实状况也十分关注,会经常问到诸如中国经济现在触底了吗,如何看待中国周边的地缘纷争,以及科技领域的一些话题。他们对中国真实发展状况的兴趣,以及友善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想。

同样的感触,来自我所在的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接待了由美中关系协会组织的一个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中青年学者访问团。团里有20多位美国新生代研究中国问题的研究者,他们对中国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让我有些惊讶,关注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教育、妇女、政治民主化等问题。在研讨会上,当我问一位年轻的女性非洲裔学者,美国的种族问题为什么一直难以解决以及“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的发展状况时,她耐心地为我解释了美国种族问题的现状。会议结束时,她担心我没弄清楚,还追着我一直解释。后来我上网一查,发现她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年轻一代学者中已经崭露头角。与他们的这些互动,令我触动、让我思考:中国智库外交该如何拓展“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我们的对外交往密度还要更勤,触角要更广,在更广更深的纬度中去观察和研究中美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这一思考其实在特朗普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时就有萌发。2016年美国大选前,国内智库和美国智库的预判,都是希拉里会赢,但为什么特朗普在最后一刻翻盘了?如今特朗普官司缠身,为什么还有很多支持者?去年访问美国智库,在一次座谈中我把这些问题抛给与会的美国学者时,没想到他们异口同声说:“不是我!”“我不支持他!”特朗普的民意基础源自哪部分人群?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局限和满足于只和美国东海岸的精英智库接触,还要了解中西部美国中下层民众的生活,去了解美国社会的深层生态。

去年访美期间,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美国保守派智库学者。我感到虽然大家观点不同,但对我们的态度还是挺友好的,他们中间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华。有些人因为对中国不了解,认为“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饭碗”才反华。这就反映了当下我们要向美国各层面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讲清楚为什么中美关系好两国人民才好,中美两国不是零和博弈,不是谁替代谁等问题的重要性。

作为从事国际问题的学者,我们需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和外国普通民众交朋友,这样才能了解到当地的真实情况,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对外方针政策提供智力支撑。

善用亲身经历,

保持斗争精神

讲好中国故事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叙说亲身见闻,让外国受众听得懂、记得住、有感触。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以生动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讲好中国今昔对比的故事,讲自己亲身经历的家庭、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故事,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载道、以利弘义。

记者:面对一个陌生国家的群体,怎么把古老与现代性的中国国情讲清楚?

林松添:面对如此陌生的群体,我用了几个关键词介绍中国基本国情,效果很好。我说,中国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old and young),既大又小(big and small),既不发达又很文明且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not developed but civilized and promising)的国家。

从历史纬度讲,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绵延不断5000多年文明的古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但鸦片战争后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和殖民掠夺,曾占有世界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中国成了“落后、贫困、任人宰割”的代名词。

从现实角度看,中国是一个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国土面积、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讲,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人均GDP和自然资源占有却不大,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后,我介绍了改革开放的理念、历程和巨大成就,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和美好前景,让别人感受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叙说亲身见闻,让外国受众听得懂、记得住、有感触。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以生动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讲好中国今昔对比的故事,讲自己亲身经历的家庭、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故事,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载道、以利弘义。

今天,我们要接续讲好中国新时代的故事,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对外宣介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诠释中国新时代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用鲜活的事实讲明中国始终致力于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共同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目的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和平、安宁、富裕、美丽的好日子,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世界各国共同现代化,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记者:多发声就会带来风险,引发争议。您对在外事工作中要保持“斗争精神”是如何理解的?

卢沙野:国家把我放在这个岗位上,就要求我必须有担当,外交部也鼓励我们积极去和所在国的媒体打交道。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奔向强起来,解决了挨打、挨饿问题,再到现在要解决挨骂的问题。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总结了新时代外交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坚决反对一切强权政治和霸凌行径,有力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驻外使领馆位于对外交往与斗争一线,我们必须增强信心和底气,保持战略清醒,树牢底线思维,以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和不畏强权的坚定意志,坚决维护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现在看,针对西方污蔑抹黑中国的宣传舆论浪潮,我们进行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的。正因为我们不断地在做这一工作,不断反击澄清批驳,才使西方污蔑抹黑中国的图谋没能得逞,想炒作的话题,一个个都破产了。

让海外新生代

“看见”真实的中国

要想把故事讲好,一需要好的内容,二需要巧妙的讲述方式。比如,在讲中国式民主故事时,我会利用在电视台采访时,与记者互动中的一些话头,或在与法方高层接触时,利用我政协委员的身份标签,介绍我作为政协委员所做的一些事情。哪怕是短短的几句话,也比一本正经的长篇大论的宣介效果要好。建议全国政协对外参访团尽量突出全国政协委员的标签,在无形中激发外方对了解人民政协的兴趣。

记者:青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面向青年群体讲好中国故事?在讲述的方式、方法上,又有哪些不同?

卢沙野:青年的可塑性强,他们对华的认知大部分还没有成型,只要你做了工作,就有可能影响到他。从我接触到的情况,法国社会大部分年轻人对华态度至少是比较中立客观的,也有相当部分是友好的。我还发现,如果一个青年的父辈或者他的成长经历中跟中国有交集,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就会友好。除此之外,法国内地一些受政治氛围影响较小的地方青年,对中国的态度也相对友好。

身处互联网时代,我想只要我们积极提供丰富、多样、有温度的中国故事,年轻人都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辨别,继而形成自己的一份对中国的认知。谈到传播方式,传统的报纸、电视,很难影响当下的青年人,他们更多的是从网络上了解信息,因此我们使馆在国外通用的社交媒体平台上,都开设了自己的账户,受到了不少法国青年的关注。

在中西方关系总体下行、欧洲社会对华认知趋于负面背景下,如何做好对欧工作是我面临的重要课题。中欧关系基础在民间、希望在人民、活力在地方,而青年是其中最积极、最有生气、最具潜力的一支力量。我们或可考虑借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暨文化旅游年这一契机,举办中法青年大联欢活动,以点带面,集中释放新冠疫情期间两国青年积累的交往意愿,建立两国青年间相互认知和交往的新通道,以此推动开创对法对欧青年工作新局面。通过壮大友华力量,突出中法友好的双边意义,唱响中欧友好主旋律的世界影响。

要想把故事讲好,一需要好的内容,二需要巧妙的讲述方式。比如,在讲中国式民主故事时,我会利用在电视台采访时,与记者互动中的一些话头,或在与法方高层接触时,利用我政协委员的身份,介绍我作为政协委员所做的一些事情。哪怕是短短的几句话,也比一本正经长篇大论的宣介效果要好。建议全国政协对外参访团尽量突出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在无形中激发外方对了解人民政协的兴趣。

记者: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新生代走上政坛,并参与该国的对外政策决策。新生代政治领袖和智库代表,与老一代西方政治家、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有什么同与不同?

赵梅:以美国为例,傅高义等美国老一代中国问题专家经历了中美关系解冻、尼克松访华,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亲眼看到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繁荣富强的大国,对中国有着比较深厚的感情。像傅高义先生,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中国,他40岁开始学习中文,曾在广东“蹲点”3个多月。他非常乐于讲中文,尽管带有广东口音。随着傅高义先生故去,美国“80后”新一代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逐渐步入政坛,参与到美国对华决策中。他们在中国快速发展、两国实力对比相对缩小、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作用、西方渲染“中国威胁论”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中国没有像老一代学者有那么深的感情。所以,他们的对华态度与老一代学者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当下做好对美国年轻人的工作,加强与美国年轻一代中国问题专家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建议邀请更多活跃在美国学界和战略界的年轻一代美国学者来华访问,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亲身感受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只有他们更多地来到中国,和中国学界、普通民众深入交流,早接触中国,早对中国有好感,在真看见、真信任中建立对中国的真感情,才能对“中国选择”和营造友善的双边关系作出贡献。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03月09日第09版)

记者:修菁

版面编辑:牛忠磊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