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记者从威海市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于近日印发《威海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启动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威海发布

市市场监管局一级调研员孙民介绍,按照省内领先、部分指标国内领先的原则,我市将围绕提高创造质量、凸显运用效益、完善全链条保护、构建成熟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等4项目标任务及18项具体措施全面推进建设工作,力争到2026年基本建成管理体系完善、创造能力突出、运用成效显著、保护快捷有力、创新环境优良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

具体而言,我市将不断增加高质量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源头供给,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对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支撑保障作用的高价值专利组合。到2026年,实现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不低于12件,著作权作品登记数量达到1万件,有效注册商标数量达到9万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总量达到170件,地理标志商标数量达到68件。

为更加凸显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我市将持续提升专利转化运用能力,盘活高新院所存量专利、做优增量,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促成每年500件优秀专利成果在我市企业转化运用。同时,持续加大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形成梯次培育格局,有序开展产业专利导航工作,加大商标、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培育力度,力争至2026年我市专利权转让、许可数量新增1500件以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新增30亿元,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新增10亿元,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数量达到70家。

在完善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及构建更趋成熟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我市将在全面完成各级安排部署知识产权执法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和新兴业态知识产权违法处罚力度,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协同能力,持续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快速维权援助体系,保持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渠道畅通。同时,聚焦普惠性和便利性,我市将充分融合“智能化”“数字化”思维,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与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强化公共数据支撑能力,积极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全市知识产权专利代理师人数达到100名。

聚焦知识产权共治联动,我市还将推动形成工信、科技、教育、金融、文旅、司法、公安、海关等部门协同联动、市县分层推进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新局面,聚焦打造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项目,放大试点示范优势、强化全链条保护、提高转移转化成效。同时,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宣传进企业、进单位、进社区、进学校、进网络活动,构建知识产权传播矩阵,发现培育典型,讲好威海知识产权故事,全面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保护创新主体合法权益。(威海日报记者 李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