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流传的一条视频引起大众热议,一座体型庞大的彩色蜡烛山映入眼帘,顶部烛火摇曳正在燃烧。

细看之下发现,这座小山是由无数条细如棉线的凝固的烛线组成,这些细烛线一层层重叠交织起来,像一座倒扣的巨型珊瑚。

据视频主人介绍,这座烛山是40年前祖母亲手点燃,多年来一直没有熄灭。他还展示了20年前自己和蜡烛的合影,照片中烛山还没有现在这样壮观。

这座燃烧40年不灭的“高龄蜡烛”,难道就的是传说中的长明灯?这座令人叹为观止的烛山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不可思议的“高龄蜡烛”真实存在吗?

视频中的巨型蜡烛山,据现场测量,高度已经超过90厘米,宽度也达到了50厘米

这座壮观的烛山是视频主人的祖母点燃的,至今已经整整燃烧了40年。

这座奇异的烛山还暗藏玄机,据说祖母当年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昂贵精致的烛台,于是就随手用空易拉罐做底座,在上面点上蜡烛照明,所以这座烛山内部至今还藏着一个易拉罐

为了物尽其用,当前一根蜡烛燃尽后,祖母又在上面点上新的蜡烛,就这样周而复始一层层叠加,日积月累最终形成了这尊造型独特的烛山。

现在的烛山可以称得上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从顶部滚落而下的蜡烛液凝固后形成一道道烛痕,无数条纤细的烛痕交织在一起,就像非洲人头上扎起的一条条彩色小辫子,非常有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保证烛山的稳定,祖母和家人还要不断调整它的位置和倾斜度。为了让顶部蜡烛融化后的烛液能均匀流动,要用烧热的铁片把蜡烛顶部烫平整。

而最有特色的滴落烛痕也不是自然形成,祖母会用烧红的铁针在燃烧的蜡烛四周烫出凹槽,引导烛液顺着狭窄的空隙流下,这样就能形成一道道细密的烛痕。

据视频主人介绍,他们还会用人工浇蜡的方式,将融化的彩色蜡液从顶部中心倾倒而下,让烛山形成类似溶洞钟乳石的效果。

正是在这样精心呵护下,才最终形成了这座造型独特的滴蜡艺术品。在烛山燃烧的数十年中,它就一直摆放在家中的茶几上,成为视频主人成长和生活的见证。

看到这座烛山时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已经积累成这样一座巨型蜡烛,是否可以直接点燃,而不用再增加新蜡烛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用过蜡烛的朋友会发现,我们点燃蜡烛时不是直接引燃蜡,而是点燃其中的那根棉线,就是烛芯。

烛芯点燃后,释放出的热量会逐渐融化周围的石蜡,石蜡溶化后会释放出一种蒸汽,这种石蜡蒸汽是可以燃烧的。

物理学中将这种蒸汽叫做气化液,和气体不同,气化液冷却后是可以凝结成液体的。

这种物质必须在一定的高温条件下才会从石蜡中分解出来,所以直接点燃石蜡无法燃烧,必须通过可燃棉线形成高温环境,然后才能实现持续燃烧。

蜡烛燃烧还需要充足的氧气,干燥透气的空间才是蜡烛最佳的燃烧环境。所以与空气接触最多的外焰燃烧最充分,温度也最高,燃烧时会发出明亮的黄白色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视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烛山所在的房间宽敞明亮,透气性良好,为烛山持续稳定的燃烧提供了极佳的环境条件。

虽然这座燃烧了40年的烛山并非天然形成,但能成为“高龄蜡烛”也实属不易,那么历史上真的存在所谓的“长明灯”吗?

二、历史上的长明灯,是传说还是确有其事?

在我国的史书上的确有不少关于长明灯的记载,据说这种灯一旦点燃就能够数年不灭,直到灯油耗尽。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肆征发民工为自己修建陵墓,为了让墓穴内能够长明不暗,他让人千方百计取来“人鱼膏”作为燃料照明,据说这种神奇的油脂能够长时间燃烧不会熄灭。

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有类似的传说,当时法国的一处墓穴被盗墓贼发现,他们进入古墓后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并没有什么金银财宝。

就在极度失望之际,他们看到在墓穴深处竟然有一盏熊熊燃烧的玻璃灯。

他们将灯盏盗出之后卖给了收藏家,这座灯盏后来辗转来到了修道院,在这里继续燃烧,僧侣们都将它视为神迹

在不少古书的记载中,人们会在墓穴中点燃无数盏长明灯,希望这些明亮的灯光能驱散死后幽暗的世界。而关于这种神奇的灯火为何能够长明不灭,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展开了研究。

美国一名物理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他翻阅了大量书籍,做了无数次试验,经过数十年调查研究,最终发现了烛火不灭之谜。

他发现将白磷和其他物质混合在一起,可以减缓白磷在空气中的挥发。添加了这些特殊物质的灯盏被放入墓穴,在燃烧的过程中逐渐将空气耗尽,失去了氧气的助燃作用,封闭的墓穴成为了一个无氧真空,灯盏会全部熄灭。

经过漫长的岁月,当墓穴重新被打开,随着氧气的进入,这种添加了白磷的特制灯盏就会亮起,重新开始燃烧。因为磷这种化学物质燃点极低,白磷在40度的条件下就能发生燃烧,甚至轻微的摩擦和火花都能引起自燃

过去农村流传着“鬼火”的恐怖传说,这种幽灵般的鬼火一般出现在墓穴或荒坟中,特别是在夏天干燥的时节,在黑暗的郊外忽明忽暗,闪动漂浮,胆小的人见了它逃跑,这种鬼火还会紧紧尾随,将人吓得肝胆俱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蒲松林在《聊斋志异》中就多次提到鬼火,当时有个书生寄宿在别人家里,听到有人从床下叫他的名字,院子里全是哭声。

主人王公拿着剑到院中震慑群鬼,但没有丝毫作用。于是请来和尚道士为鬼魂超度,现场摆了很多食物安抚它们。

很快就涌来无数磷火,围着食物上下飞舞。可见在古人眼中,这种无故飘飞的鬼火就是死者灵魂的化身。

其实这种鬼火就是磷火,其中的主要成分是白磷。之所以时常出现在坟地中,因为地下埋藏的尸体腐烂变质后,会释放出一种含磷气体。

而坟地中埋葬着大量尸体,这里产生的磷化氢浓度极高,而磷化氢的燃点又非常低,所以在炎热的夏天极其容易自然。

磷火之所以吓人,除了神出鬼没之外,它的颜色也充满恐怖氛围。磷火燃烧时会散发出一种鬼魅般的蓝绿色火光,像极了恐怖故事中的幽灵。

而磷火追人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磷化氢气体非常轻,常常会随风飘动。人一跑就会带来气流,轻盈的鬼火就会追随着气流的方向移动。

学过中学物理和化学的朋友都知道,燃烧照明需要几个条件——可燃物、助燃剂和火源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可燃物,蜡烛的可燃物就是蜡芯和石蜡中的气化液。

我们现在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可燃物包括汽油、酒精、燃气等,而古人照明使用的可燃物则不同,主要是各种油脂类,包括各种植物油脂、动物油脂或昆虫的油性分泌物。

西方历史上常用的燃料是牛油脂,这种脂燃料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由于动物油脂储存要求高,对温度变化也比较敏感,所以逐渐推出历史舞台。

蜂蜡也是一种自然燃料,和古代白蜡烛一样,都是昆虫的油脂性分泌物。蜂蜡因为颜色呈琥珀状半透明的蜜黄色,被叫做“黄蜡”。蜂蜡的使用年代较早,汉代就已经出现用蜂蜡照明的情况。

蜂蜡的主要成分是各种酯类物质,熔点在60度左右。古代的黄蜡是一种比较稀有的照明工具,甚至还会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

四川地区有一种特产,就是专门用来制作蜡烛的“白蜡”,这种原料来自一种生活在白蜡树上白蜡虫的分泌物,因为颜色白皙质地光滑细腻,被称为“中国白蜡”或“川蜡”,在古代是一种比较昂贵的照明材料。

这种脂蜡最初自能通过野外采集,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大规模人工养殖,随着产量增加,白蜡的价格也逐渐亲民,开始成为普通家庭日常的照明工具。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他们发现了另一种植物性油脂,从野生漆树中提取油性的汁液,这种汁液凝固成木蜡,同样可以作为照明的燃料。中国也有用松树、柏树和桦树的树皮作照明燃料的记载,因为这些树皮中富含天然油脂,是绝佳的燃料。

因为古代的蜡芯多为手捻的棉线,这些棉线内部燃烧不彻底,就会留下长长的残芯,不仅会影响烛火的亮度,有时掉落下来还可能引发火灾。所以古人就有了剪灯芯的习惯,这样既可以调节亮度,也可以防范火情。

结语

随着人类历史和科技的不断演进,照明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从钻木取火到点蜡照明,再到现在先进的电器灯光,传统的照明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这座高龄蜡烛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关于生活的艺术,更是逝去历史的见证。它照亮人类一路走来的足迹,也照亮我们前进的路途。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