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了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政策取向,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

该报告指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总体来看,本次会议更加关注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业界专家认为,今年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符合市场对于稳增长的预期,这是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我国经济复苏面临的内外复杂环境,同时也是我国完成全年就业任务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同时,2024 年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也释放了积极信号,有利于稳定海内外预期,并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延续积极

在宏观政策方面,报告提出,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面,在货币政策方面,货币政策的基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延续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的政策基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灵活适度”意味着在2024年物价水平仍将低位运行的前景下,着眼于提振内需,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在年初实施全面降准及5年期以上LPR报价大幅下调后,二季度降准及政策性降息(下调MLF利率)都有可能落地。

在结构方面,货币政策强调“精准有效”就此,王青认为,“这意味着去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的‘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得到具体落实,2024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受到进一步倚重,以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小微企业及房地产行业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西南证券则认为,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总量和结构型货币政策均有望发挥效力。一方面,在总量型工具方面,会议指出“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预计后续年内仍有降准降息的空间,助力社会融资需求回稳向上;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更加精准、高效,发力重心将在五大篇文章、“三大工程”和民营经济等领域。

浙商证券还预计,今年结构性政策工具将发挥主导性作用,尤其是今年将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可期待相关领域新设结构性政策工具,方向或聚焦科技创新、数字金融领域。

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3月6日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我们在货币政策的调控中,将更加注重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着力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稳定物价,为经济运行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另一方面,在财政政策方面,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综合考虑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持续,用好财政政策空间,优化政策工具组合。

可见,财政政策基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致。

报告还指出,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财政政策的基调延续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财政政策基调大致相当,既要发力,用好财政空间,更要优化政策组合、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率,把钱花好,兼顾力度和效率效果,兼顾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持续性;更谋划长远要推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支持。

“考虑到去年四季度发行的1万亿用于减灾防灾建设的特别国债,将主要在今年使用,今年的财政实际支出力度将明显增强。”罗志恒说。

王青也认为,2024年目标财政赤字率为3%,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为3.9万亿,分别与上年持平和增加1000亿,考虑到今年还要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超出市场预期,体现了财政政策“适度加力”的要求。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3月6日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的发布会上也表示,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是今年财政政策的基调和特点。适度加力,主要是统筹运用各类财政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促进高质量发展。

向“新”发力

在产业政策方面,本次报告着重强调了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业界看来,“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2024 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的第一项,可见报告对产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上升。

交银国际证券认为,这反映了我国将继续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通过科技引领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新跃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引擎的转变和经济效率的深层次变革。

浙商证券还指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2024 年政府工作任务首位,意味着产业转型驱动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目标。

有业界专家还指出,从具体产业方向来看,一方面,报告将新能源汽车、氢能、新材料、创新药、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作为着力发展重点,有助于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相关行业有望保持较高投资增速。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强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可以使传统产业在稳定总量的同时提升质量。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在最新研报中还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目标为牵引,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将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力抓手,新质生产力将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培育。绿色可持续发展也将更加深入人心,做好数字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是金融工作的重要看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效将不断增加。

显然,向“新”发力,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全国两会 1 #GDP 1 #5%左右 1 #新质生产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