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房里,随着新生儿的降临,我们经常会听到医生或护士轻声而坚定地说:“一定要让宝宝哭出来。”不主动哭的宝宝,医生或者护士还要打他的小屁屁。

为什么宝宝出生后一定要哭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奥秘,探索新生儿啼哭背后的科学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啼哭,是新生儿的第一声“自我介绍”

宝宝在母体内生活的整整九个月,是一个被羊水环绕、温暖而安静的世界。

而出生后,他们突然置身于一个全新的、充满刺激和未知的环境。这时,他们的第一次哭声,就像是在向世界宣告:“我来了!”

听到这声哭声,准父母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升级了,已经从准父母变成了父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又有了血脉相连的人,而且是自己的继承人,自己以后身上的责任也更重了。

同时,宝宝的哭声也会激发父母内心深处的保护和哺育本能,促使他们更加细心地照顾宝宝。

2.啼哭,象征着宝宝肺部功能初步启动

这个哭声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生理机制的自然反应,因为婴儿从子宫内顺利过渡到子宫外的生活、建立起正常的心肺循环,都是靠“哭”来完成的。

在母体内,宝宝通过脐带与母体相连,享受着母体的营养和氧气,不需要的二氧化碳和废物也都由母体代为排泄。

而且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胎儿的肺里面没有空气,只有一团结实的组织,胸廓也是蜷缩状态,胸腔很小。

一旦出生,脐带被剪断,婴儿就脱离了母体,必须建立自己的呼吸活动,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样才能生存。

所以出生后,医护人员会帮助新生儿将气道内的液体排出,这时新生儿的胸廓会张开,胸腔会扩大,肺叶也会跟着张开,于是,婴儿就吸入了第一口新鲜的空气。

随着第一口新鲜空气的吸入,肺部的废气被迫往外冲,冲出来时带动声带,声带振动发出呜呜的声音,于是宝宝的第一声“哭声”就开始了。

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其实不是宝宝的哭声,而是宝宝在用自己的肺部进行第一次“深呼吸”,象征着肺部功能的初步启动,更是从胎儿转变为婴儿的重要标志。

至于说为什么是哭声,而不是笑声,大概是因为这种呜呜呜的声音更像是哭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很多新手妈妈可能不知道,宝宝第一次哭,是光打雷不下雨,也就是说这时候宝宝哭是没有眼泪的。

原因不是宝宝没有泪腺,其实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有泪腺了,但它们还没有发育成熟,产生的眼泪不足以形成水滴落下来,所以从出生到3周左右,婴儿基本上都是干哭的状况。

3-4周之后,泪腺发育成熟,就能看到娃的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了。

3.啼哭,是新生儿健康的“晴雨表”

宝宝的哭声,更是他们健康的晴雨表。也就是说,孩子一出生是否会哭关乎孩子健康与否。

如果宝宝出生后哭声洪亮、有力,那么他们通常会被认为是健康的象征。相反,如果宝宝出生后没有哭声,或者哭声微弱,那么有可能预示着孩子的呼吸系统或大脑有问题,医生和护士会立即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干预。

这是因为,宝宝的哭声实际上是他们身体机能的一种反馈。新生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很高,如果不大口呼吸,很容易缺氧。如果宝宝的哭声正常,说明他们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神经系统都在正常工作。而如果宝宝没有哭声或哭声微弱,可能意味着他们在出生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者他们的健康状况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虽然宝宝的啼哭是他们生理机制的正常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刻意让宝宝哭泣,过度的哭泣可能会给宝宝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

因此,在宝宝出生后,我们应该尽快让他们吸吮母乳或进行其他安抚措施,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建立安全感。

同时,我们也要确保宝宝有足够的休息和舒适的环境。一个安静、温暖的睡眠环境对于新生儿来说至关重要。

此外,与宝宝进行亲密的肌肤接触、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帮助宝宝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还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