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两个关于网络游戏的建议。一个是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一个是建立大学生网络游戏防沉迷机制。

建议嘛,各有观点和立场,无可厚非。我也说说个人的一些看法。

这两个建议都上了热搜,想来一个关键词“全面禁止”,一个是“大学生”。

先说大学生。大学里有没有学生沉迷游戏的现象?

有,我上大学时就有,还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大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了,无论在社会普遍共识中,还是在法律体系中,都是完全需要对自己负责的人。如果大学生还不能自律,还需要政府或社会来为他们构建一个防沉迷系统,这已经不是关爱了,而是溺爱。

大学生不该是妈宝,更不能是“社宝”,否则就真的废了。如果在大学还为他们构建防护系统,到了社会呢?指望公司、单位为他们防护?

人总要长大的,在大学里还没有长大,除了个人的原因,也要问问大学,问问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

而当“禁”的范围不断扩大,边界到底在哪里呢?

未成年人,禁,可以说他们心理不够成熟,缺乏自制力,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但是大学生已经成年了。很多没能考上大学,高中乃至初中毕业进入社会的人,年龄不比大学生大,又该如何“防”他们沉迷游戏?

再说“全面禁止未成人玩网络游戏”。

我记得,在网络游戏流行前,看小说也曾被视作不务正业,这当中包括以金庸古龙为代表的武侠小说,担忧70后、80后沉迷;也包括后来的网络小说,担忧80后、90后沉迷。如今回过头去看,那些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小说的少年,很多也都成了各行各业的精英,比如马云。有的甚至还吃上了这碗饭,比如六神磊磊。

还曾有一段时间,整个社会弥漫着未成年人沉迷电视、沉迷动画片的悲观气氛。如今再回过头去看,没觉得那些看着电视、动画片长大的人有什么问题,倒是当年那批担忧的父母老了后,开始沦为电视迷了。而在智能手机冲击下,电视收视率又成了抢救对象。

未成年人沉迷、老年人沉迷、大学生沉迷,到底是年龄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或者其他问题?

历史反复证明,凡是只能靠“禁”来维持治理的东西,最终都是禁不住的。而有些时候,越禁,反而越来劲,越有诱惑力。

禁和罚,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某种意义上就是最后的办法,当然也是最简单直接的办法。但很多时候,我们还远远没有到那个时候,还有很多更好的办法,有更应该去做的事情。

最近读到了英国著名演员奥兰多·布鲁姆的故事,就是《指环王》里,那个颜值仅次于其父的精灵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出生的家庭,并不是“理想型”,在国内相亲市场估计都不受待见。他的母亲独立抚养他和姐姐,布鲁姆自小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一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当布鲁姆十几岁时,他的母亲向他和姐姐坦白:他的生父是一直作为他们家的朋友和监护人出现的Colin Stone。

叔叔成了亲爸爸,以前认为的爸爸反而成了叔叔,这就是奥兰多的奇幻童年和狗血青春。

但是在布鲁姆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发现了他的表演才能,并为他在当地的诗歌比赛上报名,他获得了奖杯和奖状。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自觉为之努力。后来,他拿到了去伦敦学习的奖学金,进入伦敦市政厅音乐戏剧学院。

他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轨迹是线性的,小时候种下因,长大了结成果。对了,他还是一位佛教徒,土生土长的英国佛教徒。

我们的问题是,从来不缺少好孩子,而是缺少优秀的父母,甚至缺少合格的父母,而这样的父辈们,又构成了一道社会背景墙。大多数父母的能力和思想,是且只是这样的:你吃饱穿暖,好好学习,爸妈拼了命帮你卷,重点中学、名牌大学、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娃,然后孙辈再按照这个顺序来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多少兴趣、多少可能性、多少创造力被抹杀了。

当下被认为最具创造力的企业家马斯克,也曾是一位网瘾少年,而且是一个“问题家庭”里的网瘾少年。据说他的一位前女友还吐槽:他爱游戏胜过爱我。

这世上,还有一些人,他们沉迷于做科学实验、沉迷于看书写作、沉迷于画画,沉迷于唱歌表演、沉迷于创业、沉迷于打球……很多时候,他们也被“禁”掉了。

奔着解决问题去的“禁”,可能最后成了问题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