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去接女儿放学的时候,看到她所在幼儿园门前挂起了一条横幅,安安静静的,显得并不招摇。

但是横幅的内容却并不简单,上边用红色醒目的字体写着:“祝100周年”。我这才恍悟,如今这所幼儿园已经整整一百岁了,历时之久,是该值得庆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前我写过两篇关于日本学前教育的文章:

日本的学前教育,从“孩子有受伤的权利”说起

日本的学前教育(2):引导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点击链接可看)

都是记录我接送女儿上下学的所见所感,和对当下日本教育理念的观察与记述。今天,我再补写一篇,就从女儿这所幼儿园的百年历程为切入点,也由今之视昔,诸多事宜供读者体悟,在此我仅对参观所见作以解说。

一座幼儿园,经历百年时代变迁,时间够久,当然有东西可写。下面我以中国人的视觉来细说。

先说背景,3月7日是建园100周年纪念日。按时间倒算,这所幼儿园的建成日是在1925年,我查阅了一下历史资料,当时还处在大正年间(1912年-1926年)。近期我和一位日本朋友闲聊,他讲起过外公的故事,说他外公就是大正时期生活的人,下层武士出身。他在小时候听外公讲起过,那个时代的日本,变化巨大,头一天还“嘎、嘎”穿木屐,配武士刀,走路一摇三晃呢。第二天就强制性的换上皮鞋和西装,再打个领带,立马显得彬彬有礼。他讲述大正年间的日本,是翻天覆地的,一切事物都在肉眼可见的迅速变化。而这所幼儿园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可视为日本全面接受西式教育的开端,也是通过发展教育,加速现代化的一个缩影,这就是建园之初的时代背景了。

整整100年过去了, 到如今,这所幼儿园还是幼儿园,而是还是原址,没有经历过迁移,一成不变正是她的可贵之处。也正因为一成不变,如今她的规模也很小,只有五六十名学生,远不如国内一处普通小区里面的幼儿园规模。正因小众,在一百周年诞辰到来之际,也拿不出像样的隆重仪式来表示庆祝,只不过挂了一条横幅,组织孩子们唱唱歌,邀请家长入园参观,开一场家长会,仅此而已。

之前幼儿园也组织召开过几场家长会,先前都是小鹿参加,我对于孩子教育其实并不上心。唯独这次面对校方的邀请,小鹿抽不出来时间,不得已就由我去参加了,也是这篇文章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幼儿园园区内的一面墙上,我看到了整齐悬挂着三排老式相片,记录了一些珍贵场景,看过之后有唏嘘,也有感叹。我图文并茂着,来简单讲述日本这百年来的巨大变化,足可窥斑见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正15年,即1926年。上面那张照片是当时幼儿园刚建成不久的样貌。以现代眼光来看,当时的建设规模也足够宏大。上个月我刚去过位于京都的德川家族府邸“二条城”参观游玩,这个统治日本260多年的世家大族,从单体建筑来比较,幼儿园舍的建筑规模,不比德川家的房子小。这也能看出,当时日本接受西化教育的决心和资金投入的力度。

下面那张照片,是1926年时的孩子们集体去幼儿园附近的帝塚山公园游玩,依稀可以分辨,当时学生的着装全然和现代无异,而且是统一着装的校服。这所幼儿园,每年春天都有远足踏青的习惯,可见是由来已久。可惜的是,如今幼儿园迎来了百岁诞辰,可帝塚山公园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不复存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昭和10年,即1935年。这张图片可以看清楚些,当时人们的着装和样貌。孩子们统一着装,像是在进行植树劳动。先前我看过幼儿园的介绍,确实有自己的田舍,春天也是会去到稻田里劳动,可见种地也是由来已久的习惯。再看大人的着装,应该是家长或老师,有穿西装佩戴礼帽的男人,也有身着和服的女人。当下日本的着装也是如此,传统与西式,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既不违和,也不显突兀,早已相融了。当时处在二战全面爆发前期,人们的神态和生活还显得平和,总体看还是趋于正常化的。下边重点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昭和14年,即1939年。这张图片里的老师和学生,既不远足,也不种树了,而是跑去住吉大社许愿。

什么愿望呢?

——武运长久。

这是日本二战时期,提出的一种战争理念,意为“希望武装扩张的好运长久。”这是典型的军.国.主.义口号,此刻已经从娃娃抓起,开始荼毒到了孩子们身上。

住吉大社是大阪最古老的神社,里面现存4座古老的国宝级殿宇,值得一提的是,在奈良时代(中国唐朝时期),这里也是遣唐使的出发地,这里供奉着保佑航海守护的神明。新年到来之际,各地船商趋之若鹜来到这里祈愿。可当时上幼儿园的孩子们,知道“武运长久”是什么意思吗?知道为谁而来吗?就虔诚着深深鞠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是昭和14年,即1939年。再来看看幼儿园内部的场景。有孩子们的合影;有众多孩子坐在儿童车里玩耍,后面的小洋楼也盖起来了。不正常的是下边那个图像,孩子们跪在地上,前边放着国旗,做着奇怪的动作。虽然我不清楚这动作具体代表了什么寓意,但是让童心未泯的孩子,这样做绝对不正常,甚至看照片都能感到恐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昭和15年,即1940年。幼儿园举行建园庆祝活动的场景,可见当时穿着非常正式,至少比今天我看到100周年诞生日的庆祝更显仪式感,也更隆重。

当时正是国内抗日战争打得最艰难的时期,吃粗粮都困难。再看此时幼儿园饭桌的食物,摆盘精致,食物丰富,有牛奶,仔细看像是还有牛肉饼,还看不出任何战时窘迫的状态。另外还有个细节,在礼堂的正中央,依旧是国旗高悬。可他们还都是孩子啊,某些刻意引导性的教育,透过照片也能感受到压抑氛围已经相当浓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昭和20年,即1945年。这一年日本败局已定,国运至此,可幼儿园里的集会,仍不忘在国旗下接受某种教育,看样子依旧非常正式,非常严肃。只是此时,孩子们的着装已经不再统一了,甚至显得破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是昭和20年,即1945年。在美国空军不断轰炸日本本土的背景下,大阪当然也在劫难逃,被炸了个稀巴烂。照片显示,老师正在教授孩子们如何佩戴防空头巾,演习如何紧急避险。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整个岛国的环境,积极做着本土化作战的准备,已经显得非常窘迫和被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昭和22年,即1947年。同样是举办建园的庆祝活动场景,和之上7年前相比早已物是人非。整齐划一庄重的着装不见了,桌子上的牛奶和牛肉饼也不见了。礼堂还是那个礼堂,但是正中间的国旗消失了。此时正处在日本战败以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可谓是千疮百孔。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国旗的消失,那荼毒孩子们“武运长久”的军.国.主.义思想也走到了终点,教学又回归了纯粹。在如此困苦的条件下,照片右上角的那位老师,依旧弹起来钢琴,于困境中,悦耳的音乐犹在耳畔回响。看着照片,在唏嘘中也令我感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昭和23年,即1948年。幼儿园操场上举办起了运动会,感觉和在国旗下的那种教育相比,显得有趣多了,有了生机和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昭和30年,即1955年。仅用了10年时间,日本就从战败的阴霾中走出来,人们过上了安稳、温馨的日子。这个时期可以视为“现代日本的起点”,处于外科手术后的恢复阶段。在此可以通过30周年庆的照片看出来,当时的学校环境和硬件设施,孩子们的发型和着装,妥妥的现代化,以今天的眼光看,照样不显过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的昭和30年,即1955年。幼儿园校舍进行了翻新,一改传统的和室风格,和当下学校建筑无异,依然是现代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昭和42年,即1967年。孩子们同样是去住吉大社,和昭和14年相比,祈愿的仪式不见了,孩子们只在神殿前合影留念,老师们的着装也已全然西式,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昭和50年,即1975年。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去大阪城远足,这里曾是丰臣秀吉的居城,誉为“日本三大名城之一”,如今也是大阪最具代表性的景点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是昭和50年,即1975年。幼儿园举行入园式的开学活动,学生们的穿着和20年前(昭和30年)变化不大。就是这个园长有点令人忍俊不禁,不知从哪搞了一身洋行头。可以感受到,随着岛国经济的腾飞,当时很多人在思想和行为上,也已经放飞自我了。

以上这些,就是我今天在幼儿园所悬挂照片上看到的,可谓是百年校史,弹指一挥间,几张掉了颜色的老照片,背后有着太多引人深思的故事,供读者朋友们自行感受。

下面我再简单讲讲,今天实际在幼儿园看到的场景,以拿做今昔与过往的对比。

虽然幼儿园里学生不多,但是各种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有着十余位老师,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的礼堂特别大,估计容纳两百人都绰绰有余,这明显和幼儿园的规模不匹配,应该是为了孩子们做活动和排练节目使用的。当然召开家长会,也在这间大房子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室外的挂衣架和洗手池

再说说我在幼儿园教室看到的,还以图文并茂来做说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几个宝宝笑起来实在太治愈了,不忍心打码

幼儿园里不教授任何文化课,重点是动手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以及归纳习惯的养成。教室里有各种材料和工具,孩子们根据自己想法制作手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可以在制作手工时相互交流,培养交际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小朋友都能找到自己的玩伴,女儿正在和她的好朋友玩过家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归纳习惯的养成。幼儿园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手工课,做完一种要立马收拾干净,上厕所、洗手,开始下一类活动。女儿觉得热了,脱下围裙,自己折叠好后,放到自己的储物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放学时,孩子们自己归置好物品,教室恢复干净原貌,自行整理,形成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幼儿园里两位老师,在分别和孩子交流,一起画画。和孩子平等相视,显得格外亲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一张照片,老师与孩子以平等的姿态交流。而这张照片,对我还是蛮触动的。老师与家长则以谦卑的姿态交流。家长与孩子,以平等的姿态。感叹自己为人父,对于教育孩子,有着很多不足和需要学习的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一张照片,全都是年轻父母来参加活动和接送孩子。在幼儿园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位老人,祖辈完全没有对孙辈的照顾,这显得和国内大为不同。

岛国这一现象,原因有二:

一是,老年人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没有义务再替孩子照顾孩子了。

二是,一个人工作就可以供应一个家庭花销,妈妈有时间照顾孩子。

这两条原因,形成了这种景象。

放学以后带孩子回家,女儿开开心心的会在学校操场上跑着玩一会,挖一挖沙坑,钓钓鱼,或踢踢球,抑或浇一浇她种的菜,
忙个不停。而我则靠在操场的
一根柱子下等她。临走时,我才仔细一看,原来是旗杆,我赶紧抬头望望,原来仅是旗杆,也可以称为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