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颗金丝猴奶糖,就是一杯好牛奶”。

营养噱头让金丝猴奶糖一度在糖果市场年销20亿,有着无比的风光。

不料,却在2014年,被好时公司以26亿归入麾下。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好时收购金丝猴仅三年,就以2.7亿的低价转卖回国内企业。

短短的三年,金丝猴不光陷入“高卖低买”的外资收购风波,还一路走向低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光金丝猴,乐百氏、大宝等许多耳熟能详的品牌都想着借鸡生蛋,再创辉煌,却都未能逃过被外资收购后雪藏的命运。

这些品牌曾经有多辉煌,如今就有多落寞。

01

1992年,金丝猴奶糖横空出世,并与大白兔奶糖同时风靡市场。

然而,金丝猴的前身却是一个电器厂。

1979年,31岁的赵启三被任命为一乡办电器厂厂长。

厂子负债100多万,濒临倒闭。

30多名员工,眼巴巴地看着赵启三,期待能开资养家糊口。

赵启三为了让电器厂起死回生,他开始走南闯北,想为厂里找些订单回来,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那时,刚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能买起电器的人少之又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意识到想要让厂子活起来,必须转型。

怎么转?转什么? 赵启三来到繁华的上海。

他发现上海市场里,很多低客单价的小食品非常畅销。

确实如此,以那时人们的收入,买不起电器,吃点小食品却能增加幸福感,何乐而不为?

嗅到商机的赵启三马不停蹄地赶回厂里,把旧设备全部折价卖掉,将电器厂的牌子摘下,换上“沈丘县食品总厂”的牌子。

他不惜借钱去上海请来有名的糕点师傅,开始生产月饼及其他糕点。

果真如赵启三所料,厂里开始有了进账。

但赵启三明白,要想真正地扭亏为盈,必须长期顺应市场需求。

因此,他不断调整产品。牛肉干、罐头、腐竹、水果罐头……,什么好卖,他生产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终于,厂子又活了过来。

赵启三不光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还创造了上千万的市值。

虽然厂子转型成功,但,想要长久盈利,必须有自己的产品定位及品牌。

1991年年末,赵启三带着团队再次来到上海考察市场,发现美味的大白兔奶糖有风靡全国之势。

他眼前一亮,不惜重金买下上海食品研究所“新型枕式奶糖”技术,火速赶回厂里重新安装生产设备。

仅5天的时间,新生产线试车成功。

1992年猴年,“金丝猴”奶糖与大白兔奶糖一样风靡全国,当年就达到2000多万的销售奇迹。

2003年,金丝猴的销售额连续5年增长30%,它在糖果界的地位足以与“大白兔”媲美。

而让金丝猴一路高歌的,是赵启三一有远见的操作。

他为了保证原料品质,亲自挑选了内蒙古及河南多个优质奶源。

这让金丝猴躲过了2008年“三聚氰胺”的劫难,再次成为国人心中的良心品牌。

这一年,金丝猴年销售达到20亿,成为业内翘楚。

但,金丝猴的发家逃不过“模仿”二字。

赵启三每款产品都是跟风成功,缺少自己的创新。

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增强,国内对“山寨”产品越来越敏感,金丝猴奶糖口碑也日益下降。

特别是2013年,金丝猴再次模仿费列罗巧克力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

金丝猴也因此流失大批量消费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4年,金丝猴糖果销量断崖式下跌,上市计划也被搁浅,赵启三已力不从心。

此时,金丝猴在三线城市还有一定的影响力,美国好时集团及时投来橄榄枝。

赵启三毫不犹豫地以26亿的价格出售了金丝猴的全部股份。

至此,金丝猴集团成为彻彻底底的外资企业。

没有了国货品牌这一“滤镜”,消费者对金丝猴更不买账了,金丝猴的销售一掉再掉。

好时想要借助金丝猴打开中国糖市场的计划失败了。

金丝猴对于好时来说,内部管理与美企有着天壤之别,双方无法沟通,就连经销商也是爱搭不理。

渠道不畅通,业务无法开展,品牌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2018年,好时集团以2.7亿元将金丝猴卖给河南御翔食品有限公司。

河南御翔抱着对金丝猴品牌的热爱,打算让这一品牌再度辉煌。

但时过境迁,金丝猴还是逐渐被人们淡忘。

无独有偶,知名品牌乐百氏,也经历了同样的被外资收购的辗转命运。

02

“今天你喝了吗?”80、90后整个童年的快乐,都来自这瓶乐百氏钙奶。

1989年,何伯权以乳酸奶起家。

他以最朴实的营销方式,让乐百氏成为中国儿童营养学会的推荐产品。

并在1993—1998年连续6年位居行业第一。

随后,乐百氏推出系列奶制品。

1997年,乐百氏推出瓶装水,为乐百氏创下30%的市场份额。

从此,乐百氏作为一个中国民族品牌,它的辉煌几乎充斥整个90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同行眼看他高楼起,纷纷做起与乐百氏类似的产品,国内市场日趋饱和。

与此同时,国外品牌也看上了中国饮料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

他们带着巨额资金及超前的技术,不断涌入中国市场。

中国饮料界犹如神仙打架,各显神通。

90年代末,乐百氏的劲敌娃哈哈,推出 “非常可乐”,在中国可乐界有了自己的品牌。

娃哈哈也在短时间内赚得盆满钵满。

而乐百氏位居业内老大,竟然没有任何基本的产品布局,导致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毫无差异化,无力面对激烈的竞争。

此时,乐百氏企业内部也发生各种情况,企业陷入从未有的困局中。

内外忧患之下,创始人何伯权开始寻找买家,想将乐百氏脱手。

消息一传出,法国达能集团看中乐百氏品牌在中国的知名度。

它准备借乐百氏这个东风,在中国饮料市场占一席之地。

2000年,何伯权与达能经过多次谈判,达能集团最终以23.8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乐百氏92%的股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购完成后,达能集团对乐百氏进行了全面的整合。

2001年,何伯权被判出局,达能集团成为了乐百氏的实际控制人。

有了达能集团资金及技术的加持下,人们以为乐百氏将重整旗鼓,再创往日辉煌时,乐百氏的市场份额却日益萎缩。

收购后仅5年时间,达能集团全力推出自有品牌,而逐渐弱化乐百氏。

特别是达能的脉动饮料的推出,逐渐替代乐百氏所产出的利润。

达能集团对于乐百氏的投入也越来越少,乐百氏的产品线严重缩水。

乐百氏在达能集团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直至2006年,乐百氏大幅度裁员。

2016年,达能集团将乐百氏品牌、工厂及员工在内的所有资产,全面转售到盈投控股。

昔日的行业老大俨然成为达能集团的累赘。

在乐百氏被收购的16年中,它失去了发展瓶装水最好的机会。

离开达能后,乐百氏似乎又有了再出发的机会。

乐百氏再次调整了发展方向,全力聚焦天然矿泉水业务,但似乎未起什么波澜。

当人们逐渐淡忘乐百氏时,却在2024年1月,突然发现乐百氏AD钙奶的身影出现在天猫旗舰店。

熟悉的配方,让80、90后找到些童年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时隔20多年,已物是人非,乐百氏再也回不到过去。

乐百氏曾经以独特的品牌魅力和市场地位,赢得了无数消费者的喜爱和信赖。

然而,它却几经周折,从民族品牌的代表到投入外资的怀抱后,几乎被国人遗忘。

其被外资收购的原因和影响,也可成为国货品牌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然而,除了金丝猴与乐百氏,我们熟知的护肤品牌大宝,同样也是被外资收购,它又有着如何的境遇呢?

03

“大宝天天见”,曾经让大宝成为家喻户晓的护肤品牌。

而人们有所不知,“大宝”的前身是专门给残疾人提供就业的福利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5年,武宝信带着他自费研发的增白露、粉刺露及脱毛露成为这家福利工厂的厂长。

福利工厂也因此得名北京三露厂。

后因三露商标被抢注问题,武宝信重新注册了商标,由此“大宝”正式诞生。

此时,中国护肤品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

大宝自主研发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护肤品,满足了中国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1988年,仅三年时间大宝的销售额超过1亿,广告语铺天盖地地直入人心。

不久武宝信将所有专利转让给大宝无偿使用后,便离开了公司。

1990年,大宝明星产品SOD蜜成为家喻户晓的护肤品,因物美价廉而畅销30余年,覆盖整整两代人。

此时,电视开始普及,财大气粗的大宝包下央视黄金档广告位。

大宝公司仅靠SOD蜜这一款产品,就抢占市场份额15.76%。

广告语“真情永不变,大宝天天见”每天定时出现在电视里的魔性洗脑,消费者对大宝SOD蜜果真情不忘。

到2003年,大宝市场份额增长至17.79%,远超竞争对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花无百日红。

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资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加剧了本土品牌的竞争压力。

大宝的销售经理们为了保住自己的销冠,不惜打起价格战,有些区域的批发价甚至低于出厂价。

这对本就利润薄弱的大宝,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对大宝致命一击的是2004年,外资企业宝洁公司斥巨资3.85亿成为标王,拿下央视黄金档广告位。

“大宝天天见”变成了宝洁公司旗下的“玉兰油”。

2005年,大宝S市场份额迅速跌至1%都不到,人手一瓶的大宝SOD蜜换成了玉兰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忧外患,眼看大宝风光不再。

美国强生公司也与好时及达能一样,看中大宝在中国国民中的品牌影响力,他们准备进军中国护肤业的中低端市场。

2008年,大宝品牌以23亿元被美国强生公司收购。

大宝的忠粉们也因为大宝成为100%外国品牌,仅有的民族情怀被击得稀碎,而纷纷脱粉。

本以为大宝卖身宝洁后,会通过外资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及资源,重振雄风。

但强生似乎并没有投入太大的力气,只是对大宝小部分的生产线进行了更新,对产品包装稍稍进行了改变。

而大宝的产品依然只有SOD蜜,相当重要的品牌形象也丝毫没有改变。

大宝收购前存在的产品及定位问题,在收购后也几乎没有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护肤品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大宝想以不变应万变是肯定行不通的。

大宝作为国货第一品牌,在收购前,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品牌形象及市场渠道都相当不错。

但收购后,销售额并不尽如人意。

承载两代人护肤品牌的大宝,将何去何从?

04

近年来,除了金丝猴、乐百氏、大宝这三个品牌,我们熟知的中华牙膏、哈尔滨啤酒等越来越多国货品牌都沦陷成外资品牌。

他们被收购后,有的可能得到资金及资源的支持呈一线生机。

有的却始终保持着被收购前的单一产品及管理模式,被外资自己的品牌逐渐覆盖。

他们只是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垫脚石,一旦收购成交,就有可能被外资企业边缘化或雪藏而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自立自强才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必要修行。

凡事靠自己,别人的副驾驶再好,也比不过自己掌握方向盘!

-End-

作者:尘落埃静

编辑:一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