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修·巴尼 杰茜卡·斯莫林斯基摄,耶鲁大学美术馆供图

他是医学生,是模特,是导演,是演员,是运动员,是天马行空、奇思妙想的“代名词”,是美国先锋艺术家——马修· 巴尼。

马修·巴尼生于196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199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医学专业,他的艺术生涯开始于纽约的Barbara Gladstone 画廊,并很快获得成功。自1990年至今几乎参加了全世界所有重要的国际艺术展,1996年获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当代艺术大奖。1994年到2002年,巴尼创作了一部五段式艺术电影《悬丝 / 玄思性与死》。

2019年,这位蜚声国际的传奇艺术家曾带着他的作品来到了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也是他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3年之后,我们重新来了解一下这位怪诞的艺术家,看他如何对艺术世界进行一次近距离“深度漫游”。

以下文章转自“中国传媒大学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主要从马修·巴尼的“叙事雕塑”到他的跨媒介“世界建构”导向的创作梳理。

美国著名学者亨利·詹金斯提出过在艺术创作中跨媒体叙事与世界构建的关系,他认为艺术家可以把书面小说、漫画和电影看作是讲故事且跨学科构建的组合。尽管他们对什么是故事?以及如何构建和呈现一个故事都有不同的想法,但如果艺术家们接受每个学科所做的工作都是“世界构建”的话,那他们就可以自由穿行其中。同时,当创作者掌握了构建世界的工具,无论是漫画中的绘画,还是小说中的写作,创作者就可以跨学科的使用这些工具来生成他们所想象的并呈现给观众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修·巴尼系列作品第一部,《Cremaster 4》1994

九十年代后期代表性的艺术家、导演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作品包含了神话、历史、医学,生物等跨学科领域相融合的内容,集合了绘画、雕塑、表演、录像、电影、行为艺术等跨媒体艺术形式,创造出一个极为复杂、丰富的虚构世界。

自1994年开始,马修·巴尼全身心地投入到《Cremaster》系列作品的创作之中,“Cremaster”是医学解剖的医用术语,由这个概念延伸出了五部长篇电影:《Cremaster 4》(1994);《Cremaster 1》(1991);《Cremaster 5》(1997);《Cremaster 2》(1999);《Cremaster 3》(2002),它们是按故事性,而非时间顺序拍摄的,马修·巴尼甚至鼓励人们可以以任何顺序去观看这些影片。剧本充满了对流行文化、艺术和文学的思考。以绘画、雕塑、电影制作和表演等手段创造出诸多故事和神话,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隐喻了对性、孕育、出生、死亡的指涉,引发我们对他所构建的史诗般的“世界”的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修·巴尼系列作品第二部,《Cremaster 1》1995

马修·巴尼擅于使用这种伴随媒体融合应运而生的跨媒体叙事,通过这种艺术创作手段,观众既可以充分体验这个虚构的世界,同时又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即必须扮演追寻者和收集者的角色,通过各种手段寻找有关马修·巴尼所创造的“世界”的碎片化情节,通过强化观众的参与、融合自身的审美和境遇来重新理解和构建这个“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中,马修·巴尼也用跨媒体叙事为观众搭建起艺术和“世界”之间沟通的桥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修·巴尼系列作品第三部,《Cremaster 5》1997

在2002年泰特美术馆特约编辑汉斯的采访中,马修·巴尼谈到《 Cremaster 》系列采用了一种以前从未使用过的电影语言——电影语言的动态形式与雕塑原本的静态形式的融合,探索雕塑如何与电影形式保持一致并保有其原有的属性。对他来说,电影、雕塑、照片,书籍等,所有这些形式组合成一个整体才是至关重要的,博物馆就是实现这一切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修·巴尼系列作品第四部,《Cremaster 2》1999

马修·巴尼还擅于运用服饰诠释人物形象,他的作品经常使用大量风格化的服装,以象征不同人物的角色、身份和地位,有时甚至还具有某种隐晦的指涉。马修·巴尼以他独特的美学和人文主义立场塑造了一个奇幻世界,人类与非人类,男性与女性,艺术家与观众都沉浸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修·巴尼系列作品第五部,《Cremaster 3》20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2018年的影片《堡垒》中,马修·巴尼延续了他长期以来对风景的关注,童年的家乡—爱达俄州的自然风光既成为其“世界构建”的故事主场,又是其宏大的跨媒体叙事的背景本身。影片围绕“狩猎”的主题,通过角色人物的行动设置,堆叠种种意象和符号,混杂了众多关于人类学、人种学、艺术学以及神话学的思考,影射了神话与现实,自然与人的复杂关系,将个人与土地的关系,延展到对族群、国家和人类命运的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修·巴尼系列作品《Cremaster 》 景观 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堡垒》静帧 影像 201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堡垒》静帧 影像 2018

马修·巴尼在创作《Cremaster 》系列时就提出了“叙事雕塑”的概念,他认为他的影像作品就是各种因素拼接而成的影像的雕塑。影片中的每个场景都应该像一件雕塑作品那样具有足够震撼的视觉效果。但在近作《城堡》中,配合剧情生成的众多电镀铜板作品和几件巨型的铸造雕塑装置,不仅可以看作是独立的雕塑作品,还像是独立于影片之外的,“世界建构”的虚拟叙事的一个个物证。虽然在形式上产生出某种向经典雕塑旨趣的回归,但在建构影片的虚拟“世界”与现实艺术“世界”的关系上,似乎重建了一个不断生成和延展的雕塑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修·巴尼系列作品《Cremaster 》装置 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侍女》2018机械加工与铸黄铜、机械加工与铸红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镀红铜板 2018

马修·巴尼说:“我对我的创作主题一直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要平衡我所爱的和所恨的东西,我需要用我的方式来处理它。而关于恪守规则与破坏规则之间的界限在哪里?这是一个需要持续讨论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

[1]https://www.cremaster.net/

[2]https://artreview.com/september-2013-review-subliming-vessel/

[3]McCartney,N. & Tynan,J.;Fashioning contemporary art: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aesthetics in art-design collaborations [J] Journal of Visual Art Practice, 2021,20(1-20): 143-162.

[4]https://www.tate.org.uk/art/artists/matthew-barney-2362/artist-project-matthew-barney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喜欢 请戳一戳在看

注:图文来自网络,仅为交流分享,侵删。

美术史知识大全艺术内容推广计划 :

如果你是艺术家?

欢迎通过图文让美术史君的粉丝们认识你!

如果你是艺术爱好者

如果你是艺术机构

欢迎分享你们的展讯和推荐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