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停滞”背景下,科学技术背道而行,在发展途中突飞猛进。经济下行的社会中,人们为了争夺更好的资源不断催生“剧场效应”,在社会比较的心理下不断内卷,个人身体状况也成为生活中的关注焦点。
有需求就有市场,在国家产学研一体化的助推下,市场的到来无疑为科研提供充分的经费与空间,更吸引大批科研工作者投身相关领域。其中较为火热即是以便捷、灵敏和高效闻名的分子成像技术,这一技术在对疾病的诊断、监测和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较于传统的组织活检等有创检查技术,分子成像技术能够在无创检查的基础上,可视化和定量分子和细胞生物过程,提高早期诊断效率和优化新药物以改进临床效果,是未来几年中临床医疗的重大变革点。但当下的荧光成像、生物发光、化学发光以及声致发光的发展均受到自身局限性的制约。
针对分子成像技术这一发展现状,湖南大学宋国胜教授、张晓兵教授和谭蔚泓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创新的“超声发光分子成像”技术,利用超声波激发荧光分子在活体内产生光学信号,实现了高强度的光学信号输出的成像新方法,开辟了成像技术的发展新赛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Photonics》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团队开发的“超声发光分子成像”新技术,通过两步内部能量转换过程,实现了更强的在活体内的超声诱导发光成像,并通过对皮下和原位脑肿瘤、原位胰腺癌、腹膜转移肿瘤和淋巴结进行体内成像展示了该技术的可行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为湖南大学办学历史最久的学院之一,化学化工学院在百余年的发展中学术成果丰硕,领军人才辈出。
方煜教授课题组在多孔材料领域取得研究进展,解决了“双金属MOF中两种金属宏观和微观的空间分布”以及“同构的MOF材料仅通过簇掺杂能否做出催化选择性”等两个问题;白玉罡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嵌膜大分子仿酶催化剂,由于其在分子设计和催化效果上的突破,被《JACS》选为封面论文;曾泽兵教授课题组在纳米石墨分子与拓扑态性质的交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并揭示了纳米石墨分子中拓扑界面态的自旋极化及其自由基性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顶刊Cell Press:Chem上……
在浓厚学术氛围、和谐学术环境与优越学术条件的支撑下,化学化工学院的师生不断锐意进取,永攀学术高峰。每年都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与面上项目、国家重大军工项目。近年来年均发表SCI源刊物论文500多篇,篇均被引36次;年申请国家专利数十项,现保有专利417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兼具理工融合特色和传统人文情怀,化学化工学院是广大有志青年学习深造和科研拔尖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