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4年第二十二期(总第792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些年来,随着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家校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紧密是好事,毕竟孩子的成长需要家校共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凡事过犹不及。

学校中的孩子多,难免互相之间发生一些摩擦。一旦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摩擦,大多数家长都会很担心,总是希望尽快解决问题。但有时候,为了尽快解决问题,甚至要越俎代庖,结果有时候是不参与还好,越参与越乱乎。

那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摩擦,一般应该怎么办呢?从我做老师的经验来说,应该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第一:孩子在学校发生的问题,要尽可能选择相信老师,交给老师去处理。

家长过度参与,尤其是当事双方家长的直接接触,有时候非但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好,反而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因为孩子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即使所说的是事实,也难免可能只是一部分事实,而不是全部的事实,我们家长只听自家孩子的讲述,没办法了解事情的全貌。而老师和同学,作为事情的亲历者或者旁观者,能够相对更客观地看到问题之所在。

第二: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要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处理,这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

孩子和孩子之间的矛盾,虽然在成人看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在孩子自己看来,却可能是大事。遇到大事时,首先不是要求助于父母帮忙处理,而是先要自己想着如何去处理,孩子的做法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但不管对错,都是一种成长。

父母可以从旁给一些意见和建议,但是不要过度参与,因为过度参与会让孩子在过度保护中生活。如果有一天失去这个保护,孩子就不知道该如何独立处理他要面对的问题。所以,从孩子的自我成长考虑,还是要让学校发生的事情局限在学校来解决。

第三:对孩子之间的矛盾,需要相对“消极”的处理,可能会取得比积极处理更好的结果。

虽然“促和”是最好的结果,但实际上“促和”在相当程度上是做不到的,可能在成人的压力之下,孩子之间表面上和解了,但心理仍然不服气。有些问题需要交给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才能慢慢减缓;随着他们长大,才能慢慢理解问题之所在。所以,对孩子的矛盾,不是一心想着“促和”,而是要先让他们冷静下来,彼此脱离接触,这样才能慢慢回到正轨。

当然,以上只是一般的原则,凡事总有例外,例外在哪里呢?如果老师要求家长必须到校面对面解决问题,家长就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这时候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就要积极协助老师处理相关问题了。

毫无疑问,也会有家长吐槽老师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很正常,老师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遇到这种情形时,想办法主动和老师去沟通就好。但注意,沟通不是要求,更不是命令,而是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