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专访|缪伯刚:想留住曹雪芹风筝的根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风筝不仅仅是儿童手中的玩具,更是一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缪伯刚以其对风筝艺术的热爱和匠心独运,将这一古老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

缪伯刚,这位80后年轻传承人,出生于宁波奉化区的一个普通村落——缪家村。自幼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对风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六岁那年,他收到了父亲亲手制作的第一只风筝。这份在童年时珍贵无比的礼物,激发了他对风筝艺术的无限热爱。后来在北京求学期间,他有幸结识了“曹氏风筝”第三代传人孔令民,并成为其徒弟,从此踏上了风筝艺术的传承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缪伯刚(左一)与师父孔令民(中)2001年首张合影 图/嘉宾提供

恰逢龙年,缪伯刚目前正忙于创作一件大型的风筝作品——九龙百子图。这件作品约为八尺,相当于一米八到两米之间。这项工程,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仅绘制部分就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

缪伯刚提到,以前很多经典风筝作品在他师爷和师傅的手上都制作过,不少也被出售或者被美术馆作为藏品收藏了。作为第四代“曹氏风筝”传承人,他觉得有必要在传承创新基础上,去做一些恢复性的风筝制作。

在缪伯刚的努力下,北京大观园中的“曹雪芹风筝手工坊”成为了风筝艺术的重要传播基地。这里不仅展示了风筝的制作技艺,更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2019年,他又在家乡宁波市奉化区缪家村,又建立了中国第一座“曹雪芹风筝博物馆”,为风筝艺术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缪伯刚(右)与师父孔令民研究风筝制作 图/嘉宾提供

在缪伯刚的手中,风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飞行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艺术的表达。他坚持“以匠心致创新,因热爱而创造”的理念,将传统的风筝制作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一件件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风筝作品。他的风筝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赞誉,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未来,缪伯刚有着自己的规划和梦想。他希望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能够建立一个完全中国属性的大型风筝主题游乐园,用曹雪芹风筝文化去赋能整个游乐园。他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风筝,让这一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缪伯刚与风筝 图/嘉宾提供

缪伯刚对徒弟的选择也有着自己的标准。他认为,徒弟不仅要有艺术天赋,更要有良好的艺德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强调,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精神的延续。

“在我们这一代,传承人不光是在手艺上去传承,更要有一份社会责任与担当。我们要把这个文化,孵化到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文化本来就需要开放,不能太封闭。只要大家想学,我都会毫无保留教给他们。”

//END

《中国匠人》第二季“龙的传人”

网易上流X非遗匠人内容共创栏目

让我们一起保护·传承·发扬非遗文化

有什么想对我们说的,欢迎留言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习生詹博雅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