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臣妾做不到

▼ ▼ ▼ ▼ ▼ ▼ ▼ ▼ ▼

文 | 周公子

| 周星星

据主流媒体报道,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向银行下发了《关于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检查发展主要问题的通报》(下简称《通报》),精准指出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仍然存在的六大问题。

而近两年来,正是银行互联网贷款的规范整改期,业内都知道被通报的六大问题,其实早就存在。而结合近两年的银行收到的罚单统计来看,更从侧面佐证了这一点——与互联网贷款业务相关的罚单已不鲜见,尤其是小银行更甚。

只是,为何这六大“老毛病”,在业内看来是易诊难治?

Part 1

信贷业务相关罚单数居高不下

梳理普华永道近三年对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所收罚单统计看,与贷款业务相关的罚单,无论是金额还是数量都居高不下。

早在2021年,除《银行业监督管理办法》之外,《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就已经成为罚单引用次数排名第二的依据。此外,在不同类型的银行中,城商行因为贷款“三查”不到位、个人信贷业务管理混乱、内控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收到的罚单数量最多。

彼时,据2020年7月下发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才不足半年,而银行互联网贷款整改的过渡期为办法实施之日起2年,即到2022年7月。而后,在2021年1月和2022年7月,《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细化了对合作机构管理的要求,又明确将互联网贷款业务的过渡整改期限延至2023年6月30日。

可见,近三年的时间里,监管对银行互联网贷款的管理一直在细化,尤其是对其与合作机构间存在的问题其实“门清”。

而从2022年的罚单情况看,除了银行贷款业务相关的罚单依然高频,已有5家消费金融公司明确因为互联网贷款业务问题收到罚单,处罚原因分别涉及:互联网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有效性不足、对合作机构管理不到位;线上个人贷款业务偿债能力审查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线上个人贷款业务未按规定有效识别客户身份;贷后管理不到位,消费贷款资金被挪用。

看到这,对比《通报》中提到的六大问题,是否有“招招直指要害”之感?

老毛病了。

但从2023年度的处罚情况看,信贷业务依然是重灾区。虽然信贷业务不可等同于互联网贷款业务,但二者有一定重叠度和相关性,依然值得参考。

同样据普华永道统计,银行信贷业务领域收到的“罚单”,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在各类罚单中居于首位。其中,农商行处罚金额前五大管理环节均与信贷业务管理相关,贷后管理收到的处罚金额直接挤入前五。

此外,全行业处罚金额排在第二的,是数据治理。众所周知,某种程度上,数据治理,也是互联网贷款展业过程中易出问题的重灾区。

有这样一个处罚案例,就值得一提:

2023年1月,原银保监会克拉玛依监管分局对担任某股份行网贷平台监管新规优化项目经理马某开出罚单,处罚原因是对该银行信息科技系统的操作风险识别和控制不到位的行为负直接责任,对其给于警告。

综上,更不难管窥,《通报》里提及的六个方面,可以说是直指互联网贷款日常经营中的都老毛病。只是,为何行业整改一再延期,却难以根治?

Part 2

被通报的六大问题

据《通报》指出,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主要问题涉及六个方面:

第一,在经营管控方面。一是商业银行治理机制不健全,有的银行没有按照监管要求明确董事会和高管层对互联网贷款的管理职责,也没有业务规划;二是业务结构不合理,有的银行主要是合作开展消费金融业务,而经营类业务占比太低。三是业务规划不科学。有的银行没有结合实际制定审慎合理的互联网贷款业务规模目标。四是内控建设不完善。有的银行未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就开办新业务或提供新产品。五是风控执行不到位。有的银行未制定互联网贷款业务风控标准,有的虽有指标但未认真执行。

第二,在自主经营方面。有的银行没有自主制定合同;有的银行将贷款模型部署在合作机构,没有自主确定贷款授信额度等标准;有的银行没有自主掌握信息数据;有的银行没有自主发起放款、本息收回等资金指令。另外,有的银行没有自主管理品牌宣传。

第三,在授信管理方面。授信对象不合规,资金监控不完善,授信规则不健全,存在线下展业不审慎等问题。

第四,在风控模型管理方面。没有规范建立管控建构;未充分考虑客户其他债务;未审慎支持授信决策;另外,有的银行存在先放贷、再获取客户影像资料的情况。

第五,对于合作机构管理不严格。有的银行主要依靠助贷机构推荐担保公司,未对担保能力进行实质审查。

第六,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有的银行未向借款人披露实际年利率;存在强制阅读贷款合同环节时间过短或默认勾选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情况。有的机构未审慎管理催收,外包机构采取不正当手段催收。

Part 3

为何易诊难治

对比不难发现,监管也太懂业务了,检查得也很仔细。

但可以预见的是,不仅是过去两三年的整改期可能罚单多,接下来可能会更多。

这就要说回来,为何被点名的“老毛病”难根治,和业内了解一下。

谈及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一些现状,尤其是部分中小银行对互联网合作机构的“过度”依赖,不少业内认为不是不想改变,是难以改变。

一方面,在利率走低、消费信贷需求不旺、大行下沉的大背景之下,互联网贷款业务缺的不是资金,是资产。

另一方面,无论是获客、风控还是营销等关键业务环节的数字化能力构建,都无法一蹴而就,但每年的业务指标、考核压力客观存在;

“没有业务战略,只有业务指标。”

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信用卡的经营压力不断加大,互联网信贷的分流效应明显,银行显然不能坐等被“分流”,而是更想“分羹”,市场份额是必然需要考虑的。

至于数字化能力、风控、贷后管理等问题,想做好是一方面,成本也是要考虑的。

因此,很多问题,一个个拆开看都不难“诊断”,但叠加行业环境及公司机制后,“治理”起来就现实地变难了。

但要知道,针对六大问题,监管是指了明路的,提了七大工作要求:

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健全治理架构,稳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授信管理,注重抓好风险源头管控;强化模型管理,不断改进风控技术水平;坚持自主经营,持续防范合作机构风险;落实普惠要求,切实保护好消费者权益;做到举一反三,扎实推动自查整改工作。

在强化模型管理方面,通报要求不断改进风控技术水平,各银行机构要完善管控体系,建立健全模型评审委员会工作机制,实现模型评审与模型开发的独立运行,不得未经评审上线模型。

坚持自主经营方面,通报要求持续防范合作机构风险。完善合作机构准入管理,建立覆盖各类合作机构的全行统一准入机制,明确相应标准和程序,并实行名单制管理。及时识别、评估和缓释因合作机构违约或经营失败等导致的风险,持续防范合作机构风险传染。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通报要求商业银行发现合作机构存在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该立即终止合作。

道理都懂的,但有人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规矩都知道,但有机构却依然干不好这业务。

—THE END—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联系周公子请加微信号:zhougongzihenshuai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以上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中国数字普惠新征程之微众样本
打击金融黑灰产,“共治”比“识别”更难

“直达”人工客服这么难,广发信用卡居然还要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