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降薪的风,还是吹到了高校。

去年年底的减少甚至是取消年终奖,只是寒气来袭的一个先兆。2024年的开年暴击,似乎预示了未来只会越来越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降薪的风,还是吹到了高校。

钱少了

上课、实验、科研,改本子、发文章、做项目……马不停蹄地忙碌了一年,高校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们期盼已久的发年终奖的日子终于来了。

收获的果实,到底能换来多少根胡萝卜?结果可能并不如人意。

降薪,是更冰冷的现实。

江苏某211的大学老师透露,自己的年终降了四成。另一位老师则坦言自己的科研奖励几乎降了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多所高校取消科研奖励

每月到手的薪水降了,和高校调整留存绩效有关。一位北京高校的教师说,虽然没有降薪,但每个月把工资百分之二三十扣除,年底考核及格再发。

平时不足额发放工资,是一些高校的常规做法。

例如,广西某高校在年初将全年的岗位津贴整体下拨到各单位(部门),由各单位(部门)每月按80%预发放,剩余20%由各单位(部门)在年末依据教职工基本工作量的完成和考核情况进行二次分配。

“我们绩效改革,前年开始年底发,发了两年,今年说年底绩效取消。”一位高校老师如此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工资没降,但到手的钱确实少了。

事多了

到手的钱少了,但要做的事儿却变多了。

一位广东985的高校教师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学校继上次晋升制度改革,又要开始降薪了,绩效有多种扣罚方式,每月薪水也要降。与此同时,工作量要求继续指数级上涨至200多个学时。

现在的评价体系,要求青年教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进可教学、退能科研,反手还能拿项目。

每一项事务,都可能被冠以“绩效考核”之名,将大学老师们抽打得如同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

有人羡慕高校老师上课轻松自由还有寒暑假,却不知他们每个人案头的灯都亮到了凌晨。

在博士生过剩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预聘长聘制度”,青睐优中选优。所谓的“指标”随着新进教师的水平升高而水涨船高,有时候,甚至“达标”了也并不能保证一定能留下。

有限的“收编”名额使中国高校教师的预聘期考核普遍存在着竞岗现象,只有手头攥更多一区论文、主持更多科研项目,才能增加必胜的筹码和信心。

即使有了副高职称,也难一路躺平到退休,科研圈持续卷生卷死,

国内东部某知名高校早已做出规定:已通过考核的长聘教师仍需继续实施考聘管理,对不合格者实施“职称退步”举措,即正高退为副高,副高退为讲师。

江苏省某211高校出台的岗位聘用与考核管理办法规定,“连续2个聘期考核为C等者,在岗位聘用时降低一级”,不过在降低岗位等级后下一个聘期考核为A等者,也可恢复聘用在原岗位等级。

还有青椒爆料,某所高校为了冲进“双一流”,推出职称评审新规:不管任职多久,只认近四年的成果,每四年重新评聘一次,不合格就降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动态调整

当下,大学教师的工资结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学校统一发放的工资,来自国家财政拨款;院系津贴,按月发放,主要取决于工作量,包括课时量和其他行政工作;年终奖科研奖励,出版专著、发表论文的奖励,相当于计件工资,多劳多得。

除工资外,院系津贴、年终奖和科研奖励的稳定性都不足。且绩效分配方案经常改动,让青椒们疲于奔命。

一旦学院人员出现变动,绩效分配方案也会随之变动:

“论文强的院长加大对论文的奖励权重,课题强的院长加大对课题的奖励权重,有正在路上的成果奖的院长就加大对成果奖的奖励权重。”

一部分人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起跑的发令枪就捏在自己手里。

而绝大部分的青椒却是蒙着眼睛的驴,空闻到胡萝卜的味道却吃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学院绩效分配方案,总是变动

与此同时,高校目前都采用“赋分”的形式来计“件”算工资。

教了多少课时?发了多少论文?拿了多少项目?大学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可以被量化成指标,明码标价。

而如果有考核没达标,例如课时不够,教师的绩效可能不足,甚至存在倒欠。

每年的工作量翻一番,完不成扣年终,扣完为止。年终不够扣的,就扣平时工资的补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一名教师,绩效倒欠

曾几何时,大学教师这个职业被视为是稳定、体面、高薪、高知的代表。

但现在,贴在大学青椒身上的标签却从“稳定的穷”变成了“不稳定,但更穷”。

正如周忠和院士所说的:“只有让科研人员过上体面的生活,才能让大多数科研人员不为各种窘迫所困,不为五斗米折腰,不热衷忽悠项目,不为形形色色的外部诱惑所动。”

要让好苗子留在学术界、科研界,至少不能让他们被生活温饱所累。